开心 联合创始人俞驰:做 交,要先懂人性!

俞驰:首先,欢迎大家来赴约!我先给大家抛个话题吧,我们中国很多的产品都是在copy美国成功的一些案例,但是自从Instagram以后,包括模仿Instagram、snapchat、yikyak以及一些小的软件的中国公司在做 交或者 区类的产品都没有成功过,大家对这一点有什么想法吗?

参与者:我有一个想法,就是美国的情况可能和我们国内很不一样。在美国,并没有一家产品能像微信那样一家独大,那么很多 交的需求都被微信和朋友圈所覆盖了,自然就有很多小的公司和产品做不起来了。

俞驰: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因素,但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

Leo(「会会」CEO&创始人):我觉得可能是生活环境的不同吧。拿snapchat为例子,美国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我们国内中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很大本质的区别。美国学生对性的开放比较早,所以像snapchat这种产品可以很快地火起来,美国的初中生甚至就用snapchat聊怎么破处这种话题,而这种产品切入口对我们国内的初中生是肯定行不通的。所以 交产品的特色一定要能和一个 会环境的文化结合起来才可以。

俞驰:我觉得之前的 交产品都是在满足大家最基础的 交需求,是从0到1的一个过程。而现在虽然我们已经过了那个时代,中国跟美国的文化背景也导致很多成功产品我们不能只是硬抄,但大家人性的需求还是共通的。像我之前研究过美国的电影工业,他们做的电影质量很高,各个国家,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喜欢看,就是因为他们背后制作的出发点是考虑了大众人性的共同点。好莱坞电影编剧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认为人的情绪反应是共同的,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那回过头看 交产品,我们怎样才能不考虑文化差异或者 会发展水平的不同,更多地去看共同的人性需求去做出一款好的 交产品,这是个很值得去研究的地方。当然看到美国某个 交类产品成功,虽然Copy2China不行,但至少你能看到一个趋势,看到一个潜在的市场需求,只是需要一个不一样的产品形态去满足。

另外一方面,中国跟美国的行业环境也有很多的区别。在中国,无论是职业 交还是图片 交等等,很多基础性的需求,和各种零散的需求,已经被QQ或微信满足或变相满足,导致很难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单一用户场景,可以容纳或形成一个新的产品驱动力,或者某个创新点也在中国不足以形成一个足够的驱动力。当然也不是说就没有机会,只是相比美国可能更加困难,对团队的产品能力要求更高。所以直接抄袭美国产品的做法基本上已经是处于过去时。

参与者: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的分享。我是做旅游 区的,我觉得大家的讨论里总是把 交软件单独拿出了说,我倒觉得是不是应该从 区或者工具类的产品做,再往 交方向转更好呢?就像「会会」,大家最开始下载「会会」肯定不是为了去纯 交才下载的,而是先想要在上面约人,或者 名活动,才开始用的,后来才在上面跟其他人聊天的。

俞驰:没错,这点我觉得这位朋友说的很对,而且同时大家还要考虑我们的产品提供的兴趣点是否能够有持续性,而不是用户在我的平台上玩了一年、两年,玩的很high,但回过头却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就走掉了。这一点也是后来我们在开心 做的很失败的地方。

Leo我马后炮一下吧~是不是开心 后来衰落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用户的UGC不是很多很好,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很低,所以后来就有很多人离开开心 了呢?

俞驰:UGC的问题其实也不是最主要的。我们在北京、上海的用户密度很大,他们的好友也很多,丰富的互动手段这些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UGC的问题的。UGC其实对豆瓣、对知乎这样的 站重要性要比对开心 重要得多。对于 交 站(空间类产品除外),UGC是一个沟通手段;对 区内产品,沉淀出优质UGC是核心,而且对每个用户来讲UGC也是代表了一个用户他本身的 交形象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包括开心 在内的很多 交产品都没有解决很好的 – 就是身份的多样性(即人格多重化问题)。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多重身份活在这个 会上的,每个人都有长辈,有家人,有同事,也有同学,然后我们其实在这些不同关系的人面前想展示的自我也是不一样的。包括微信目前也没有把这个身份区分做的很好,有很多人微信里有自己的同事和同学,这个还可以忍,但是如果还有自己的长辈、父母,那每次发个朋友圈的时候都要顾忌一下这个朋友圈让长辈们看到了好不好之类的。人人 也有同样的问题,很多人学生时代每天都在玩人人,但是毕业了和之前的同学联系少了,又认识了新的同事朋友,就抛弃人人 了。

参与者:我很赞同俞老板的观点,而且不光是发朋友圈,有时候甚至是想屏蔽或者删掉一个好友也要三思一下,因为如果后来被人家发现了面子确实有点挂不住,但是屏蔽的话确实发个朋友圈都有很多的局限性。不过我倒是觉得通过兴趣去做 交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您觉得呢?

俞驰:我觉得大家其实也不用把兴趣看的太重,通过兴趣去做 区其实倒是还可以的,大家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一起去讨论一些共同爱好的话题,包括刚刚说的UGC对知乎、豆瓣更重要也是因为大家对于 区更注重的是对内容的消费。对 交 络而言,兴趣起到更大的作用是建立人与人的认同感。

另外,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有自己的产品周期的。一个产品一点点去做更新,做新的功能,新的体验,用户慢慢增多,如果做的很好的话最后会积累不少用户,甚至形成一个不错的生态链,但是即使这样这个产品还是会有衰落的时候的,这一点在 交产品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即使是微信最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联系人越来越杂了,体验越来越差了。马化腾之前还说过“你们理解不了为什么snapchat会火,因为你们已经老了!”没错,时代在变,年轻人就总会想去尝试新鲜的 交产品。

参与者:我本身是在做年轻人的 交产品的,我不觉得微信的产生就“干掉”了QQ,QQ的活跃程度也其实并没有因为微信的产生就下降了,我觉得这些都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新的 交产品用户,也就是年轻人开始使用 交产品造成的。就像美国的孩子们都去用snapchat,不用Facebook,是因为他们觉得Facebook都是大爷大妈才用的东西,而我们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 交产品才对。因此我觉得我们再去做新的 交产品,去跟已经成熟的微信、微博去硬拼肯定是行不通的了。一定要去做下一代新的年轻人才有机会,因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会有新的 交需求,是这些已经成熟的老的 交产品所没有办法去快速迭代更新去满足的。

另外,针对陌生人 交产品,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女性用户,只要你能够找到优质并且活跃的女性用户,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后续得到更多活跃的男性用户。我说的并不局限于“约炮”……我每天也都在调查95后或者00后的这些小女生人群,试着努力理解她们到底喜欢聊什么,再去把我的发现结合到我的产品里。只有优质的女性用户活跃了,其他用户才能活跃起来。

俞驰:这位朋友说的也很好,就是之前我也看过一个类似的调查,就是陌生人 交男女比例是很重要的,x陌最有名,但它现在越来越不像是陌生人用来约的 交软件了,主要就是因为它现在的男性用户快占到了70%以上,另一款叫x邻的软件女性用户快到90%了,连它们自己都给自己贴上“YP软件”的标签了,再有大家都说x瓣约炮效率很高,就是因为他们的男女比例大概是4/6开,这是一个陌生人 交平台特别好的一个男女比例,女生多一些,又没有那么多。

参与者: 交软件如果向“群组”功能发展,是否与 区类似?

俞驰:群组和 区是不一样的,群组的成员数量少,不像 区那么宽泛。再者,其实每个用户都会加入不同的群组,平时聊天时,群组就是 交作用,而在用户通过群组谈正事解决问题时,它更像一个 区,因此咱们是没办法明确划分群组和 区的。

参与者:其实目前微信扮演着电话 码的作用,用户的 交需求其实是靠其他功能分散的各类 交软件完成的。以后会不会像美国那样,微信作为一种联系方式和渠道,而其他各种功能不同的 交软件能良性发展吗?

俞驰:中国和美国的 会环境不同,咱们可以学习但不能全部照搬过来。在美国,真正做得很好能上市的软件屈指可数,ProductHunt上很多APP的创意很好,但是仅仅是创意好,确实是很可惜。

参与者:李老师(Leo),我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现有的 交产品都是先从纯 交做起,慢慢加入其他元素比如兴趣或者利益等,但反过来做就很难。而在「会会」这个平台上,用户是从兴趣利益出发,很难建立深层的 交关系,对此,您怎么看?

Leo首先,产品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具有实用性,能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再者,我们会考虑在后期给产品做一些附加功能,使我们的软件具有长期使用的价值,吸引用户持续使用。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用户使用我们的软件完成日常聊天联系等,而是希望用户在下次想要寻找同行约饭局的时候依然使用我们的软件。

俞驰:没错,咱们没必要纠结于用户使用软件的频率。咱们要达到的水准是,如果用户有某方面的需求,能第一时间想到咱们的软件,那这个产品就是成功的。要做到这种程度,咱们首先要认清一点:做 交产品最注重的是“感觉”。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往是很注重心理感觉的。一般来说,奖赏分为心理奖赏和利益奖赏两种。而对人来说,心理奖赏远远大于利益奖赏。因此,咱们的 交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也就是咱们说的利益奖赏,更要顾及到提高用户的心理需求。做一个能顾及用户心理需求的产品是很难的,这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很高,算是一种天分吧。

参与者:俞总您觉得什么样的产品经理才能设计出顾及用户心理需求的产品?

俞驰:我觉得一个内向的产品经理往往更能顾及用户的心理需求,第一,内向的人多半较敏感,他们感知能力很强,能很快捕捉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因此他们在做设计时会充分考虑到用户体验的问题,在产品的细节方面往往做得很出色。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基于数据设计产品的设计师来说,这部分产品经理往往逻辑思维能力稍逊一筹,因此在向团队介绍产品设计时,也无法很好的说服团队,很多出色的产品设计因此埋没。还有,产品经理只有在轻松的氛围里才能设计出出色的产品。

另外,跨界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把两个本没有关系的事情给联系在一起,并加以运用。我们公司的方法是,给产品经理同时两个项目,而不是给他一个项目,规定截止日期之前完成,这样的话,当他在一个设计项目上遇到瓶颈时完全可以换个项目换换思路,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让两个团队都去相互帮助对方的项目,当然,前提是这两个团队之间不是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团队不同队员不同,他们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想法碰撞往往能大幅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种方案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设计水平。

参与者:俞老师,现有的软件里,垂直设计的产品很多,比如女生群体用的“美柚”,理财方面的“雪球”,您怎么看待这部分产品呢?

俞驰:我把你说的这部分产品划分为 区产品。 区产品时怎么做起来的呢? 区产品最早是以论坛模式出现的,一个论坛的起家靠的是几个核心用户,但论坛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当用户大幅度增加后,由于用户水平的良莠不齐,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支撑论坛的早期核心资深用户出走,进而使得这个论坛衰弱。

后来出现基于微博的关注/粉丝模式这种形态的 区产品,通过Feeds流隔离UGC,大大降低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另外产品形态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优质用户的容纳量。这种 区的起家要么靠综合运营能力,要么靠有足够驱动用户使用的工具属性,通过工具属性加上这种 区形态,自然快速形成一个 区。

参与者:对于产品设计,您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俞驰:我个人建议,无论是做 区产品设计还是 交产品设计,咱们都可以去学习游戏设计的原理。这也是一种跨界。一方面,寻找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撞击点,在游戏里就表现为激起矛盾,不光是单个用户之间,更要有群里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游戏本身通过关卡级别等等,把用户的目标切分为很多个小分块多阶段,让用户每天都有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向游戏学习绝不是照搬乱套,咱们应该提取游戏产品的设计思想,将它应用于咱们的产品设计。比如说,如果你把游戏里的签到奖励照搬到咱们的软件里,那用户肯定不乐意,反而会觉得软件很low。除此之外,咱们从游戏产品设计里学到的设计思想都是不可以展现给用户的,也就是说,你需要巧妙的运用这些设计思想,使这些思想需要始终贯穿于产品设计,但绝不可以让用户显性地感觉到你的功能设计。这就又涉及到咱们说过的那个问题了:如何做出顾及用户心理需求的产品。

参与者:其实我觉得目前 交产品抄袭成本很低,导致用户转移的成本同样很低。另外从市场角度讲,做用户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难了,因为就像李老师说过的,中国不像美国,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还不完善,对于这点我也想问一个关于「会会」的问题,「会会」目前是怎么抓住爆点,做互联 创投圈做起来的呢?

Leo哈哈,这个行业的行为模式不一样的,但我们其实也没有找到引爆点,我们只是找到了一个还可以的切入点。

参与者:那后期如果别人做了同样的产品,「会会」本身的优势在哪里呢?

Leo恩,其实 交产品无非就是几个壁垒吧。一个就是技术壁垒,例如你的语言识别系统是最好的,那你的语言 交类产品就有优势了。第二个是数据壁垒,例如大众点评,搜集了很多店家的数据,别人就很难短期去抄袭它。第三个就是运营壁垒,大众点评也有这个属性,就是它已经有很好的口碑了,也和商家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了,能拿到好的优惠了,别人再想和它竞争就很难了。

那对于「会会」来说我觉得我们一个就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多搜集数据,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增加用户对我们的使用密度,在运营上多找合作机会,例如让现在的创投圈的朋友都用我们的产品,这样也能形成很好的运营壁垒。新的能够起来的 交产品都是要先能在小众群体里站住脚才可以。就像周首做的nice,就是最开始做潮流,时尚的图片 交,集齐很多潮人,大家爱晒照,爱互相打标签,才慢慢做起来的。

“老板请吃饭”是由「会会」发起的系列活动,请行业牛人与会会APP用户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心得和经验。请关注我们的公共 “hhzydr”了解详情,如果你也想与业界大咖面对面聊天,参与这干货横飞的邀约,赶快下载我们的APP「会会」吧,更多精彩活动等你来参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5月15日
下一篇 2015年5月1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