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APP“偷窥”乱象须严厉惩戒
□蒋璟璟
近日有民众反映,自己的手机升级系统后,增加了APP隐私记录功能,这项功能可以记录手机上安装的APP访问个人信息的过程。使用几天后他发现,手机上很多APP存在频繁自启动、访问读取手机信息的现象。其中一款移动教学软件十几分钟访问手机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另一款办公软件一小时内尝试自启动近7000次,并不停读取通讯录。 (央视)
频繁后台自启动、过度读取收集用户数据,手机APP的“偷窥癖”渐有变本加厉之势。应该说,此类现象由来已久,只不过近年来被媒体曝光更多。此前,工信部数次公布的“黑榜”中,不少知名企业的头部APP榜上有名,让人大跌眼镜;而最近,得益于相关“系统侦测”工具的加持,用户终于可以对APP的窥私之甚有了一个直观具象的感知。
明面上“卖服务”,暗地里“卖数据”;名曰用户画像,实则围猎用户……不少APP,如今都是明线暗线两条“生意线”,在本职功能之外,它们其实还是一个个潜伏的用户监视器、信息搜集器。
众所周知,APP热衷收集用户信息,为的是精准营销。收集浏览记录、搜索记录还不算,更有走火入魔者暗暗监听,通过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手段萃取“有用信息”,继而有选择性推送商品广告——这套商业模式貌似高大上,但因其侵犯了用户的私域私权,构成了对人格尊严和安全感的根本性威胁,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