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正式挂牌,其前身是信阳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 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是学校最早招生的本科专业之一。目前,学院正在筹建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现有在院学生1000余人。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物联 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4个教研室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级科研教研项目9项、市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8项;主编参编教材10多部。
学院始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年来,先后在科大讯飞、智游集团、中软国际等单位设立了实习、实训基地。2019年12月,与科大讯飞合作共建“信阳学院科大讯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实验中心”。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 “挑战杯”竞赛、“蓝桥杯”大赛、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省级以上奖励55项。其中国家三等奖1项,河南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6项。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向全国同类高校一流学院迈进。
开设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类)
【专业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 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教育部门、事业单位、机关及企业等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信息管理、开发与应用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物联 工程
【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系统掌握物联 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物联 的应用、开发、设计、配置、维护、检测与优化等能力,能够从事物联 工程与技术相关的设计、开发、管理、系统集成及应用的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物联 导论、RFID原理与应用、计算机 络原理、通信原理、数字信 处理、传感器 络技术及应用、物联 数据处理技术、无线 络与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行业部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开发研究机构等从事物联 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大数据应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可视化、系统开发与集成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高等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Python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技术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行业部门、事业单位、公司企业、信息产业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等从事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与维护、大数据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实验室建设
一、 计算机软件实验室
该实验室能够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 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页设计与制作、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软件测试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实验。
承担有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等专业竞赛的培训。
二、物联 工程实验室
该实验室能够满足物联 工程专业传感器技术及应用、传感器 络技术及应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数据库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配备物联 工程开发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物联 工程专业综合实训,能实现物联 应用企业级的实训环境,能够为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提供实验场地。
三、信阳学院与科大讯飞集团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实验中心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实验中心主要包含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实验资源、平台服务组件以及硬件集群。软件平台分为大数据与AI实验平台和AI能力平台,大数据与AI实验平台支撑各类实验资源、在线实验、数据分析等主要在线实验功能;AI能力平台提供AI能力模型,包括语音类、图像识别类等;硬件平台包括高性能服务器、核心万兆交换机、超融合管理系统、智能人机交互综合开发平台、智能机器人实验套件等。
2019年12月8日,我校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共建大数学据与人工智能教实验中心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实验中心,是校企双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实践,对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急需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名师风采
院长:邬长安
邬长安,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7篇;出版著作3部;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省教育厅等项目29项;获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9项;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知名专家学者
侯秀红,教授,硕士生导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和教学研究论文30多篇。2012年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成果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新形势下地方综合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曾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编或参编教4部。
陈玉科,教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特聘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参与空军相关单位软件研发十余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分别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成人教育》、《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微计算机信息》、《软件导刊》等杂志,出版著作2部,参与著作5部。2014年获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得空军信息化理论研究一等奖;2014年获空军士官建设研究一等奖;2015年获学院杂志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沈文轩,教授,辽宁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特聘教授,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气传动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 络工程等有关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先后发表核心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项目省厅级项目8项,编写出版著作2部。2018年荣获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 、2004年荣获鞍山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荣誉称 。
杜祝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特聘教授,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河南省人事厅、科技厅、省科协联合颁发的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多篇;先后主持或参与厅、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CN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计算机专业本、专科教材6部。
董建军,副教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机电控制、嵌入式系统。先后在《机车电动》、《机车车辆工艺》、《信阳师范学院 》以及国际会议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篇获检索。主编《飞机供电系统》、《XX飞机电气设备与维护》等教材4部。主持并完成《XX照明调谐板实验器》项目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闫辉,博士,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 工程。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制了多个海军装备技术革新项目的实践应用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8年,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骨干,参与国家海洋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理论、技术成果。提出的三分量磁场延拓的“曲面积分法”,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优秀学子
学术交流与培训
实习实践
学科竞赛
党团风采
天青色等烟雨
而小智在等你
快来加入“大人院”这个大家庭
青春最好的模样
到最美校园信院
一起绽放光芒吧!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