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大众媒体开始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苏格拉底说:“我知道得越多,就越发现我的无知。”对比以前的人类 会,如今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人类带来了海量即时信息的同时,也扩大了危机事件的影响范围,发生在世界某个角落的危机事件都可能让生活在地球另一个角落的人感觉到危机重重。并且,危机事件在经过媒体的 道后常常会带来 会的应急反应,甚至引起 会的不安定,因而媒体如何做好危机传播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正如一位著名的危机理论学者所说:“危机研究的 会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悲剧的发生。”①
谣言集聚微信的成因
微信自身特征
首先,谣言的传播需要群体的集聚才能形成大的影响。小的群体不具有大面积的影响力,谣言所产生的力量也会变小。2015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互联 +微信”的分论坛上,微信官方首次公开微信用户数据:截至2015年9月微信全球日活跃用户达5.70亿,年增长3.48亿人,且微信已经完全渗透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微信普及率已达到93%。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为谣言传播形成大的效应提供了最基本的群体聚集,让谣言有了大肆传播的可能。当危机产生时,用户的互相交流也会变得频繁,对微信的使用频率的加强就让谣言的传播有了可乘之机。
最后,微信的闭环式传播特性。不同于其他 交媒体的“弱关系”捆绑,微信所体现的是“强关系”的人情捆绑。这种关系让谣言的传播具有极大隐蔽性、迷惑性,基于人情的强信任会带来谣言传播到达率的提高。在危机事件中,这种人情捆绑和微信朋友圈的闭环式环境成为催生谣言快速传播的最佳环境。③每个人的周围都形成了一个闭环,谣言在相对安全的闭环内反复传播加强,缺乏与外界的交往。这种内部传播速度快,外部信息流入慢所带来的信息流差异,让微信成为谣言传播的避风港。
用户自身特性
其次,用户的群体效应。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自觉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譬如在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体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④微信这种小圈化的模式正好构建了一个个群体,他们依赖微信的资讯,有着相对一致的思想情感,在危机事件的刺激下就会更加趋同。从传者的立场上为危机事件中谣言的传播带来了无限的便利。群体中所带来的群体压力则会让一部分原本不趋同的人变得趋同,这种“感染”效应正是谣言所喜闻乐见的。当然,无法否认这其中有一部分用户的非故意转发,出于一种人情捆绑的效应,这部分在上文已经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用户的“信息饥渴症”和“自我信息拼图”。在互联 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远远大于过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是浸泡在信息中成长的,因而当信息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渴求时,他们便会陷入焦虑中。突发事件中存在压迫性的危机感和信息量的严重缺乏这一对矛盾,这种矛盾感会让受众陷入对信息的极度渴望中,得不到满足的他们便会根据过往经验绘制“自我信息拼图”。⑤在微信的强关系小圈化的氛围中,就开始出现了勒庞曾提起过的“群体的幻觉”,于是谣言与真相就变得扑朔迷离。
会动因
会的高速运转让一切都变得功利,快餐文化、拜金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层出不穷。互联 更带来了人与人实际交流的疏远和对 络的高度依赖,各类在当下无法解决的矛盾开始在 络中寻找生存空间。焦虑的情绪加上危机事件的冲突,当两者相结合的时候,矛盾就会显得格外尖锐,这也是每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谣言信息迅速扩散的原因。⑥在 络空间中,谣言化身为矛盾的代表,引发情绪的对立、矛盾的激化,甚至引起进一步的危机,常常将非危机事件转化为危机事件或者将 会危机事件转化为国家危机事件。最为典型的莫过于“瓮安事件”,因为少女的意外死亡而导致了影响恶劣的打砸事件,这次事件中起催化作用的并不是微信,但 交 站难推其责。
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
微信谣言的特点
危机事件中微信谣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大多带有人文关怀的性质。这与微信的强关系小圈化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用户参与分享传播的初衷都是要关怀自己亲熟的人,而这种感情的冲动也往往会让他们忽略理性的审判。危机并不仅仅指突发事件,食品安全危机、政府信任危机等等都是危机,在危机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朋友圈中最常见的就是人身安全危机的谣言。中山大学推出的微信谣言分析 告显示,微信谣言中涉及人身安全的内容占51%,食品安全的占38%。这些谣言的中心话题围绕生命危机,通过对“死亡恐惧”心理的把控来引导传播。
除此以外,微信谣言还具有重复性、强化性。因为互相关注而带来的朋友圈的可见性,微信谣言在传播中会因为不同的用户在同一个圈子的互相分享传播而重复出现在用户的视线里,从而带来强大的心理强化作用。已经分享的会有一种观点得到认可的感觉,从而加强对谣言的信任度。而事前没有进行过分享的则会因为圈子里大家都在分享而产生群体压力和心理趋同,也加入到谣言的传播过程中,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非故意传播,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并非谣言。
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
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与其小圈化的 交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与微博的分列式传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因为闭环式的小圈化而有自己的特点。
微信谣言的消解机制
美国 会学家奥尔波特等曾提出一个谣言公式:谣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后来学者对这个公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将公式改为:谣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听者的批判力;我国学者胡钰则提出:谣言=关注度×模糊度×反常度。综上可见,模糊性是谣言的最大特征,这也是在危机传播中谣言问题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但我们需要澄清的是,谣言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现象,从当前看来要杜绝谣言也只能是个美好的幻想,但我们至少可以采取措施去尽量减少谣言的传播,尽可能降低其危害。从目前看来,以下谣言消解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微信团队的辟谣措施。虽然微信秉持着不干涉不打扰用户的原则,但对谣言的肆意传播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显然也是不妥当的。微信有义务做好软件信息的把关人,保持微信平台环境的良好状态,“不知者无罪”固然是无可奈何,但“视而不见”就要罪加一等了。微信团队的辟谣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注释:
②陶长春:《 络谣言对民意的表达与歪曲》,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③程艺然:《微信朋友圈在 络谣言当中的角色扮演》,《科技传播》2014年第23期。
④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 2005年版。
⑤雷霞:《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中国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博士论文。
⑥赵前卫、马缘园:《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
⑦靳然、史晓丹:《浅析自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传播》,《神州》2014年第14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