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凯软件的APS生产管理软件的使用环境是有两种,一是可以独立是使用,二是可与ERP系统集成使用,生产车间管理人员首要是要对车间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烂熟于心,也是为了了解生产制造企业是怎么生产管理的,其中也包括每个环节,这也就是一个生产管理操作人的前提条件。反之ERP系统如果要实现同样的条件必须要清楚的了解生产企业是怎么进行生产的,但对于一个ERP系统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人称之为企业建模这远不象建立BOM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的除了物料、还有工序,资源,时间,逻辑关系,技术参数。
生产管理软件
建立生产模型,让软件接受企业的详细生产过程这的确很麻烦,但并非是无法完成的,真正的难点在于下一步:根据模型和生产请求得到详细的作业计划,也就是详细生产排程。ERP的真正技术瓶颈就发生在这里。详细生产排程的结果是‘生产作业计划’,是针对每个人员每个设备的生产资源的工作计划。作业计划必须满足在生产工艺上不能有半点差错。首先,工序之间必须满足特定的逻辑关系,以及要求某些工序必须连续、同时、或者间隔进行等等,这是对作业计划最基本的要求。其次,作业计划必须满足资源能力限制,一个资源在一个时间内只能干一件事情,生产作业计划中不能有资源冲突;最后,作业计划必须满足物料供应的限制,没有原材料不能开始生产。也就是说:作业计划必须同时满足多种复杂的约束条件。TOC约束理论早已有之,只是需要比较高级的算法和数学理论,在这方面需要进行长期投入才会有所收获。因此国内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很少。一般说,生产作业计划越详细,它给出的信息越丰富、越有价值,相应计算起来也就越困难。生产作业计划越粗略,越接近主生产计划,信息越少、价值就越低。企业总是希望自动得到尽可能详细的作业计划。但是ERP在这方面遇到了真正的技术瓶颈。就我们目前所见,几乎全部的ERP生产管理都是从四则运算的主生产计划入手,重点利用BOM解决MRP物料需求计划,之后再解决生产过程的记录和统计。恰恰在企业最需要的详细作业计划方面最薄弱、最无所作为。
如想证明一下这个现状,去考察一下上了ERP的企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该企业无论ERP软件搞得如何如火如荼,似乎都与生产调度人员无关。车间里或者生产线上的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过程的调度和管理仍然是在用最初最原始的那种老方式——多数时候是经验,有时候是感觉在起作用,加上少量的以EXCELL为工具的 表运算,虽老虽笨但是有效。ERP功能再强管得再宽似乎也管不到这里。结果,表面风风火火的ERP与企业最关键的运转过程发生了断层,从这个断层衍生出来的一大堆问题成为众家ERP难解之死结。最突出的一个:企业生产调度是要对企业最底层的生产资源——人员、设备、场地等,按照它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但是上层的ERP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不去考虑这些资源和它们的能力,或者假设生产能力无限,或者按照一个人为定义的瓶颈资源进行简单四则计算。这种关键矛盾由于ERP技术瓶颈的存在而无法解决,ERP的前景可谓是不容乐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