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缩写 SOA)的升级。
每一个服务就是一个独立的部署单元(separately deployed unit)。这些单元都是分布式的,互相解耦,通过远程通信协议(比如REST、SOAP)联系。
微服务架构分成三种实现模式。
RESTful API 模式:服务通过 API 提供,云服务就属于这一类
RESTful 应用模式:服务通过传统的 络协议或者应用协议提供,背后通常是一个多功能的应用程序,常见于企业内部
集中消息模式:采用消息代理(message broker),可以实现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统一日志和异常处理,缺点是会出现单点失败,消息代理可能要做成集群
优点
扩展性好,各个服务之间低耦合
容易部署,软件从单一可部署单元,被拆成了多个服务,每个服务都是可部署单元
容易开发,每个组件都可以进行持续集成式的开发,可以做到实时部署,不间断地升级
易于测试,可以单独测试每一个服务
缺点
由于强调互相独立和低耦合,服务可能会拆分得很细。这导致系统依赖大量的微服务,变得很凌乱和笨重,性能也会不佳。
一旦服务之间需要通信(即一个服务要用到另一个服务),整个架构就会变得复杂。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通用的 Utility 类,一种解决方案是把它们拷贝到每一个服务中去,用冗余换取架构的简单性。
分布式的本质使得这种架构很难实现原子性操作,交易回滚会比较困难。
二、微核架构
微核架构(microkernel architecture)又称为”插件架构”(plug-in architecture),指的是软件的内核相对较小,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通过插件实现。
内核(core)通常只包含系统运行的最小功能。插件则是互相独立的,插件之间的通信,应该减少到最低,避免出现互相依赖的问题。
优点
良好的功能延伸性(extensibility),需要什么功能,开发一个插件即可
功能之间是隔离的,插件可以独立的加载和卸载,使得它比较容易部署,
可定制性高,适应不同的开发需要
可以渐进式地开发,逐步增加功能
缺点
扩展性(scalability)差,内核通常是一个独立单元,不容易做成分布式
开发难度相对较高,因为涉及到插件与内核的通信,以及内部的插件登记机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