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APP”之后,如何让更多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简单易操作的模块,清晰明朗的标注,没有了弹窗广告、跳转、推送,少了套路、用了心思,让很多“适老APP”用起来省力更省心,受到老年群体的普遍欢迎,甚至“出圈”吸引了年轻人的使用。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现实中,在医疗、 购等生活场景中,老年人运用数字化产品仍面临很多困难。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 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指导和规范,促使很多APP增设“适老版”。

困在“有限范围”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肖先生的姥爷已经年逾百岁,姥姥也已96岁高龄,出行基本都是由肖先生开车接送。去年5月,他带着在 区封闭已久的两位老人出门兜风,没想到回到 区门口却被拒之门外。

值守人员要求出示两位老人的健康码。“当时没有给两位老人配智能手机,我的微信绑定的是自己的健康码,一时间真不知道怎么弄出他们的健康码来。”后来通过现场调解,工作人员给两位老人测温并进行了身份登记,才让他们进入 区。

便民服务可以为老年人预留一定的人工操作空间, 购消费平台却不会派人手把手指导。在北京海淀区某 区扎根3年的李紫莹,从2019年开始,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向 区2000多名老人教授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方法。

在李紫莹的日常接触中,诸多案例让她感受到对科技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迫切需求。 区曾有一位老人为购买U盘,走了好几公里才找到商场,最后花60元购买了一枚16G的U盘。

操作设计不友好

事实上,许多老年人对数字化产品有极大的热情。李紫莹所在的 区每周都给老人们开设各类科技课堂,讲授电脑软件使用、智能手机使用、 上挂 、 上购物等技能。在她的课堂上,许多老人都会用笔记本认真记下知识点,73岁的魏奶奶就是其中一位。

李紫莹所在 区每年开设52堂课,每周一次,但对 区2000多名老人的需求而言还是远远不足。“一方面是容量比较有限,每次课程最多只能容纳300人教学,疫情防控措施下还会减少;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力相对有限,有些课程教完一次后还需要安排课程反复讲解和练习。”

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在政策引导和全 会共同努力下,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 会。

在肖先生看来,老年人的家属和 区工作人员,是帮助他们适应信息化 会的末端,而不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的根本因素。他认为,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就应该注意到老年人的需求。

李紫莹曾在一些公益场合进行宣讲,提出对数字化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需求,希望能得到科技企业的项目支持。“但是,大家更容易被短时的、急迫的需求打动,却忽视了身边老人们的尴尬处境。”

张佳鑫认为,让老年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是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应该主动采用科技向善的方式回应这部分需要。“适老APP”是个良好的开始,但某些民生行业也需要保留线下服务的平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7月20日
下一篇 2021年7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