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制作人、唱作人、键盘手、2019 中国好声音专业评审、江苏电视台春晚音乐导演、漫威漫画80 周年配乐制作人、Tinderbox 听盒乐队主创……

毕业于 Musicians Institute 洛杉矶?乐学院,并被选入成功校友榜,现任教于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科技系的上海女孩 NIA 杨心予一路披荆斩棘,活跃于不同的演出舞台与制作项目之中。因为在音乐技巧上全面、独立、有自己的表达,还拥有国际化的专业标准与审美,使得她成为国内近几年来少数的成功的女性音乐制作人。

察觉You Already NoticedNIA杨心予 – 察觉You Already Noticed

负片邓典 – 瞳孔

毫无疑问,疫情冲击下的音乐产业正在以各种形式快速地发生改变。远程合作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像这样的合作形式会成为未来的常态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了 NIA,希望能一起来聊聊关于远程合作、行业联系以及创作、创意与灵感的话题。

听说这次创作是通过视频完成的,能和我们说说合作的经过吗?

这次合作我是在 UMPG 环球版权北京部门的 Songwriting 工作室里,有基础的录音和乐器演奏设备,Jonas 是在自己的家里,旁边有三角钢琴和美丽的 Hollywood Hill 景色,我们通过 Zoom 会议软件,在 2 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 (包含寒暄与休息) 创作了一首作品,包括结构和编配方式都想好了。

这次合作并未分主次,完完全全是两个人创意的融合 – 彼此的聆听、接受与意见采纳,让我们很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一首完整的作曲,还有了基本的英文歌词。虽然还不是最完美,没有实时做出 Demo,仅仅有一个钢琴弹唱的旋律演示,但作为两个陌生人来说,真的是奇妙的一次能量碰撞。

比起传统的面对面合作,远程合作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这种合作形式还会持续下去吗?

实际上在我开始从业音乐制作的时候,我的混音团队成员都是远在美国各州的混音师,对于远程合作我们并不陌生,这在音乐制作行业已经很常见了。不少录音监制的项目,都会因为无法及时赶到一些国家的现场而远程协作。

但对我来说,歌曲创作的合作还是第一次。它不像音乐录音混音工程和编配那样,有已经做好的音轨分轨或者已经写好的谱子,大家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与职责,要做什么以及目标目的是什么。词曲创作一上来我们都是“没谱”的,而且我和 Jonas 甚至都不认识,完全不了解对方。

但这可能就是这场合作最刺激和有趣的地方吧, 两个语境环境下的陌生人,仅仅只是通过音乐去创作、交流。这次合作本来是 Jonas 会来北京,因为疫情才转为线上的。如果之后还有, 无论是现场还是 络,我都会继续参与,因为不同有趣灵魂之间的碰撞实在太有趣了!

在这次合作中,你们在哪些环节用到了 NI 的产品?

这次的合作我们只是做了前期的创作,作为 Songwriting Part 和一首偏抒情类的曲风,制作方式上还是会和有些包含编曲制作的流派不同,所以最终成品制作是等艺人方确认收录和制作后再匹配制作人去执行的。

那么在 Songwriting 的前期环节,也就是相互沟通和制作 Demo 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想法的快速、简易的呈现。所以调用这些音色的便捷性会决定我们创作时的效率,同时音色和品质也是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NI 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帮到了很多!首先就是我最爱的 NI 的 KOMPLETE MK2 49 键 MIDI 键盘!配合 KOMPLETE 软件,可视化以及可以预览的音色选择,简直就是创作小样的最佳伴侣!

再就是 NI 的软件音源们,比如我最爱使用的 Rhodes 电钢类音色和风琴类音色,NI 的鼓组套件等等,以及我特别喜欢用的总线压缩效果器 Solid Bus Comp – 除了专业的动态处理,它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干净的声染,绝对不会出错的高品质的 High-end 在你的 Mix 里。以上就是这次我们使用到的。

你说过刚开始接触 NI 产品是在乐队的时候对吗?那么你拥有的第一个 NI 产品是什么?

最早拥有的一套就是 NI KONTAKT 自带的一套综合音色,通俗来讲就是“什么都有”。我发现,结合 KONTAKT LIBRARY 音色库,我甚至能比看书更加有效地学习到配器法中的乐器技法、音区等知识。再后来,随着音色库的累积,我的 KONTAKT 库越来越丰富了。后来我又拥有了 NI 的 MASSIVE 和 ABSYNTH ,以及 BATTERY。

在当时,NI 产品的性价比与运算优势真的帮助到了我在各种音乐创作上的表达,进而帮助到了我在音乐行业的发展。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不用担心自己找不到乐手而放弃自我表达,因为我可以通过 MIDI 去制作。作为键盘手演出时,我也不用担心要好几个琴的音色,不够的我可以通过软件去填补。后来 KONTAKT 甚至成为我话剧现场制作音效的采样器,完全取代了当时最早做音效的那些不能 “眼见” 波形力度的硬件采样器。盗墓笔记的话剧巡演每一场的音效实时对点,刀光剑影的打斗效果都是通过一个 MIDI 键盘和一台笔记本,一个 DUET,一个 KONTAKT 采样器去实现操作的。

在优化工作流程和开阔创作思路上,NI 的产品对你有哪些帮助?

首先我觉得就单单说 KONTAKT 和 BATTERY 吧,他们不但有自己的音色库优势,同样他们的包容性,让你也能使用到除了 NI 品牌以外其他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音色包。

还有一点也是我之前提到的,NI 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同样也有很大程度的“教育意义”, 有很多你接触不到的世界音乐乐器,或者你根本买不到也很难接触到的模拟合成器,风琴等乐器音色,让你不用走出国门也能先用 MIDI 音乐制作来实现你创意的表达!

创意的表达被实现,会带给音乐人们更多的自信,不再会因为没有乐手而不去做乐队,或者没有预算而不去编配,没有设备不去捏音色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了。

NI 产品对我的帮助已经不仅是教育和工作上的,更多也是创意的拓展。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疲惫,再疯狂的灵魂也可能会有一阵子灵感枯竭, 然而 NI 产品在一些预设音色和音色包的设计上,会很大程度上节约你的时间,帮助工作效率。你可能在初期知识与根基还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制作一款“史诗般”的钢琴音色需要很多条件,但使用 NI 的 “Giant piano” 并用 KONTAKT 加载,一切就迎刃而解。有了素材,再去做创意组合,还有什么灵感不能被表达呢。

你是什么时候决定去洛杉矶的?在洛杉矶音乐学院学音乐制作时有遇到哪些记忆深刻、有趣的事情?

我是在大学毕业后 2 年左右,在乐队发行了自己的 EP 之后一年决定出国进修的。那个时候的我已经有了不少在音乐行业演出、制作、创作的工作履历了。所以我出国进修是带着非常强烈的目标,那就是我要成为优秀的音乐制作人。

在 MI 学习音乐制作的每一天我认为都是深刻而有趣的。因为你们看了上面的经历后应该了解了,这次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 我好不容易终于能正儿八经去音乐院校学习了,所以我几乎像 “敢死队” 一样地去学习:每天只要能排满课就排满,能蹭的课都会蹭,休息了就去琴房练习。因为学校键盘演奏的学生少,我就去蹭合奏课,因为缺人,老师也会很欢迎你有勇气地主动提出上台演奏。在合奏课上扒谱识谱的过程让我真正操练到了配器编配。一天的课结束了,我就去预约我们专业的音乐制作录音棚熬夜做作业和创作自己的音乐。

但同样我还发现一个点就是,国外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都是不被职业所限制的,比如我当时的同学里甚至有 65 岁的女性、政府人员以及事业非常成功的人士专门去学校重新学习一门乐器。我在国内也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优秀音乐人,但比例与数量还是较少的 —— 大多数人比较胆怯放开地去表达。

在这里我也想告诉大家,我曾经也是兼职在做这些事,所以希望国内更多的有志之士勇敢地去学习并创作音乐,不要因为自己原本的职业而自我限制。

你认为美国的音乐制作产业的氛围和国内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和国内的环境对比,首先我们的音乐产业从教育层面来说还有许多概念未被普及。许多从业人员要么是因为在行业中做了很久,或是国外的音乐商业专业或音乐专业学成归来的。可如果想得到改善,就必须得从大的教育体制入手。

这个问题是出于我们的好奇。此前你的工作室在上海,后来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去了北京呢?

其实~想去北京想北漂的这个心愿我在高中的时候就种下了。那时候因为美术生艺考培训的关系独自去了北京培训了 3 个月,然后就深深喜欢上这个城市。北京整个文化产业在内容上的丰富是我特别喜欢的,尤其制作的资源和专业性。当然上海也是特别好的,尤其作为生活的城市,我最爱上海,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去北京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以及 “不安逸感”,这种 “不安逸感” 让我能在那一刻那一秒去实现并执行一些我心里一直想做,但在上海特别安逸时不会 “冲动” 去做的事儿。哈哈!所以后来有了工作契机,以及我这种不安逸和爱挑战的性格,感觉是时候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了,便毅然决然的北漂。

NIA 分享的 STUDIO 随拍

我本身就是一个性格和生活上特别独立的人,适应力强,我甚至自己一个人出国旅游,公路自驾,冲浪,跳伞等等。出门在外的时候我会带一些便携的音乐制作设备,有时候我也会什么都不带,希望让自己在一个最最纯粹的“写作”状态里,不依赖制作软件和设备。所以我觉得地理位置真的不要紧,可能过了几年之后,我差不多教课教累了,我也许会再把工作室搬去海边~或者森林里山里,who knows!haha!

在音乐行业中,Skills 和 Connection 都非常重要。你是如何在产业中建立联系的?

我的情况就是属于,我的家庭里是没有任何与音乐行业相关的工作或联系,基本都是通过我的学习导师和不断工作时的累积。早先我的音乐剧演唱导师给我引荐过一个上海歌剧院的市场部实习的工作机会,但是由于我坚定现代音乐的工作目标,以及想要从音乐创作本身出发的心意,我大胆地婉拒了这份工作机会。之后就是自己通过不断演出、不断面试、不断创作得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可而慢慢开始积累的。

在出国进修前,我也通过之前演出,幕后等工作的积累结识到了我生命中的几位贵人前辈,所以为我回国后的工作也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学成回国后合作的编曲伙伴是出国前做演出表演这么多年的一直彼此欣赏的一位音乐人;第一份音乐导演工作是出国前合作过词曲创作的节目组;第一份全程制作统筹的大型节目是为我指引明路的音乐制作导师等等。 我一直觉得我是很幸运的,但同样也想分享给大家的是,我也有太多你们看不到的我努力的地方,我知道你们也是,那些大家都是不会去多说的 —— 比如放弃了较好的工作条件远赴国外进修;如何熬红了眼地学习练习和编配;如何马不停蹄不吃不喝的工作;如何去获得导师对我在工作上的信任….等等。我在这篇采访中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请纯粹并专注。” 不要被其他与这件工作无关的事情所打扰,这才是软硬实力的关键。

苏诗丁 – 主播来自NativeInstruments04:05

关于创作、创意与灵感,你有哪些想要分享的经验?

但要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只是还要建立在谦卑与敬畏心之上哦!当你通过学习练习后有了强而有力的根基后,就是需要勇气去表达创意了。在有人群的团队工作中也好还是在自己封闭独立的创作环境下,想要实现自己的创意价值,一定要鼓起勇气去说出来、做出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接受”。

有了前面的根基,你脚踏实地的自信度就能为你提升“勇气值”。不要担心被批评, 或者被拒绝,因为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有人不满不喜,和你本身真正的能力与价值是无关的。而解决这种心理状态的最好方式是做有效的沟通,了解别人或者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意见以及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调整。还是那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有趣的灵魂,都有各种灵感,而想要别人看到你的闪光点,就一定要有效表达哦! 这一点我也要共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7月5日
下一篇 2020年7月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