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的规模每一百天就会增长一倍,客户希望获得7天24小时的不间断可用性及较快的系统反应时间,而不愿屡次看到某个站点“Server Too Busy” 及频繁的系统故障。
络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 根本无法承担。在此情况下,如果扔掉现有设备去做大量的硬件升级,这样将造成现有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再面临下一次业务量的提升,这又将导致再一次硬件升 级的高额成本投入,甚至性能再卓越的设备也不能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于是,负载均衡机制应运而生。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建立在现有 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透明的方法扩展 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 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 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负载均衡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返回给用户,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负载均衡技术当前主要有软件的负载均衡技术和硬件负载均衡技术:
软件负载均衡技术是指在一台或多台服务器相应的操作系统上安装一个或多个附加软件来实现负载均衡,如LVS,DNS Load Balance,CheckPoint Firewall-1 ConnectControl等,它的优点是基于特定环境,成本低廉,可以满足一般的负载均衡需求。
硬件负载均衡技术是直接在服务器和外部 络间安装负载均衡设备,这种设备我们通常称之为负载均衡器,由于专门的设备完成专门的任务,独立于操作系统,整体性能得到大量提高,加上多样化的负载均衡策略,智能化的流量管理,可达到最佳的负载均衡需求。
而负载均衡技术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从早期的纯软件负载均衡,到软件和硬件相互竞争,再到现在软件负载均衡已经完全淘汰,因为随着用户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发展,软件负载均衡技术的各项缺陷也逐渐的变得不可容忍,软件负载均衡技术主要有如下缺陷:
1、性能问题:因为每台服务器上安装额外的软件运行会消耗系统不定量的资源,越是功能强大的模块,消耗得越多,所以当连接请求特别大的时候,软件本身会成为服务器工作成败的一个关键;
2、可扩展性问题:软件可扩展性不好,受到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限制;如各个应用系统自身提供的负载均衡模块,则只能应用于该套应用系统的负载均衡,现今的信息中心,用户肯定有多套应用系统,某一套应用系统的负载均衡模块并不能用于另一套应用系统,更多的应用系统则根本没有负载均衡模块;而操作系统的负载均衡模块则一般根据服务器数量和负载均衡组收费,用户增加服务器则可能需要单独再次单独购买增加的服务器和负载均衡组的license;
3、负载均衡软件自身可靠性问题:软件负载均衡的可靠性不高,为了实现软件负载均衡需要在各个服务器上单独安装负载均衡软件模块,负载均衡的可靠性依赖于该服务器上所安装软件的可靠性,而软件则存在着各种BUG以及同服务器上所运行应用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如果上述事件发生,轻则软件负载均衡模块无法使用,重则服务器上的整个应用系统崩溃,给用户造成具大的损失;
4、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问题:负载均衡的一个最主要功能是提供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服务器的冗余),意指一旦服务器发生各种软硬件故障,如:服务器死机、硬件损坏、 络中断、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中断、应用程序崩溃、提供服务的web页面异常等应用系统服务不可用的情况发生时,负载服务器能够及时的检测到,并将所有用户流量导向到正常工作的服务器上去,并向管理员提供告警,以及时的对故障服务器进行故障排除,软件的负载均衡只能做到基于简单的 络状态的健康检查,如:服务器死机、硬件损坏、 络中断等情况发生,软件负载均衡能够及时的检测到,但是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中断、应用程序崩溃、提供服务的web页面异常等应用系统服务不可用的情况发生时,软件的负载均衡并不能提供这些异常情况的检查,会造成很大一部分用户的服务的访问中断(负载均衡到故障服务器上的用户),给用户造成具大的损失。
正是由于软件负载均衡技术的诸多缺点,PIOLINK公司作为应用交付领域的领导厂商,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Internet应用服务和工具,以便为用户提供创新性的负载均衡技术,其开发的PAS-K负载均衡系列产品,是建立在 PIOLINK先进的硬件应用交换平台上的,可以提供最高级的性能、扩展性、健壮性和安全性,能够完全满足用户 络“高速、安全、可运营、易管理”的需求。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