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直女看过来,性少数到底哪里和“多数”不同?10问性少数群体

在武汉,一片森林里坐落着一所体积庞大的高校,华中科技大学。

这所理工科强盛的高校里,孕育着一个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神秘组织——HGP小组。经过六年的发展,HGP小组如今已成为华科校内既是最大、也是唯一的关注性少数群体的组织。

高校里不乏各类年轻的性少数人士,也不乏仍然对这些话题懵懵懂懂的直男直女们。

到底什么是性少数?这个“少数”少在哪儿?

HGP小组邀请了校园内10位LGBT人士,来回答关于性少数群体10个常见的问题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六个名词:

Lesbian (女同性恋者) Asexuality (无性恋) Transgender (跨性别者)

Bisexual (双性恋者) Queer (对其性别认同感到疑惑的人) Gay (男同性恋者)

人物介绍

Lesbian冈田苹果(L):外向直爽的无性恋铁T。

轩轩(L):学习anti粉、佛系且懒的斜杠青年。

Gay拉稀(G):爱好超广泛、重视理性的观点输出者aka.HGP小组水群群主。

鸽子(G):关心女性主义的理智男生。

炸炸(G):乐观善良的玛丽苏男孩。

Bisexual雨点(B):爱好很多、看起来像拽姐的憨憨。

Lydia(B):跟着感觉走的莽夫。

一白(B):女性主义者,热爱摇滚和哲学。

TransgenderTim(T):喜欢和世界有链接也内向的人。

Queer小猫(Q):矛盾且缺少欲望的排球、游戏爱好者。

Lydia(B):大学开始的时候注意到了专业里的另一个女生。于是我在脑内想象了一下如果我们在一起是什么场景,觉得并不排斥,就很顺理成章的接受了自己的改变。

小猫(Q):之前谈恋爱的时候总有奇怪的感觉,真正认识到是到大学才知道有trans这种性别在。但自己也并不是很确定自己的取向,只是确实会在很多地方与正常的性别不一样。

轩轩(L):小学就有喜欢的女孩子了,但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分不清是朋友的喜欢/女朋友的喜欢。初中环境非常open,当时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自己也去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逐渐有了“去病化”意识。自我接受和认同是个很漫长且矛盾的过程,高中谈女朋友之前也是地下情。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一边自我接受又一边自我抗拒的,但是好在我认识的人真的都蛮好,尤其是大学之后,后来决定加入HGP,更是让我有了去融入圈子和自我接受的勇气。

鸽子(G):在性萌芽的初期,发现自己的性幻想对象竟然也是男生。一开始自己很难接受,一边回避一边又在不断感受身体带给自己的真实感受。到了初一,尝试去喜欢班上的女生,最后也以失败告终。最后便不再挣扎,慢慢接受了自己喜欢男生的事实。

Lydia(B):最近读到柏拉图在《会饮篇》写的:“这种成为整体的希冀和追求就叫做,爱”,我认为爱的本质其实就是追求美好吧。张北川教授也提到说人们之所以认为性少数是不正常的是因为他们是从“性应该服从于生育“这个观点出发的,这个观点是落后的。

冈田苹果(L):不太在乎别人说这种话,但父母会说,就很心痛,一般就哭着说自己没有病,但家里还是会想你去做扭转治疗之类的,然后我就会走人并拒绝沟通。

@栈傾

小猫(Q):“性少数是病”是一个充满歧视的观点。从某些程度上来说除异性恋之外的性取向确实是不利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繁衍的,我并不想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我希望人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并不只是凭着单纯的直觉,而是去更认真的思考。

拉稀(G):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歧视性的态度本身都会提高你自身的交际成本,因为你可能会因为歧视的心态错过了一些可能认识的好友。歧视者自己也是同样的受害者,如果他没有真正接触到被歧视的人,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同志平权才不断地进行着“暴露自我”的工作,让歧视我们的人看到我们的正能量,慢慢发现“其实lgbt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逐渐消解歧视。

权威解释

早在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同性恋”从精神疾患名册中剔除,“同性恋不是疾病“得到了国际医学界正式承认,我国中华精神科学会常委会2001年4月将同性恋从“病态”中划除。关于个人性倾向的成因,有多种理论。科学界公认,性取向最有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因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产物。

学术界目前流行的说法是性向流动学说,性取向好像一道光谱,从1到10,1是绝对异性恋,10是绝对同性恋,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人的一生中性取向也是流动的。一个人的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大概有很多,并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因。

Lydia(B):情感经历只有两次,一次是男朋友,一次是女朋友。我比较期待独立的感情,因为我认为对于自身的关注应该是优于别人或者别的感情的。

拉稀(G):之前有过两次情感经历,那时候爱情观还不太成熟,也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两位前任造成了伤害,心理也算是挺过意不去的。我谈的人是亿分之一,如果我移情别恋,那他只能是亿亿分之一。

轩轩(L): 在我年少轻狂的打游戏的时候有过线上的。不过认真谈的就一段线下的谈了很久,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分手了,不过我觉得还是我很重要的人和经历。希望能找到有趣的伴侣,我其实是个蛮追求变化的人,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希望另一半也对生活抱有热情。

炸炸(G):有过一次情感经历,期待未来的伴侣阳光帅气,靠谱,能和我一起勇敢面对重重困难吧。

鸽子(G):对于男同而言,男男性行为由于采取GANG交,具有天然的高风险,因为“受难者偏差”,在艾滋病感染群体中,男同性恋占的比例较大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艾滋病感染的风险只是在于不采用安全措施,和谁,什么方式并没有关联。

Lydia(B):首先,这个论据是否真实需要数据的验证。其次,性少数的性交方式也与异性恋不同,患病几率有所差异。再者,性少数≠滥,交,性伴侣更换频繁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婚姻等合法的关系来保证。

炸炸(G):绝大部分人都是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的,但由于歧视,许多人不敢自我认同,因此也拒绝接受相关的科普。而正是由于科普不到位导致依然有少部分人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歧视才是对性少数群体最大的伤害,而非可以通过安全,套等方式杜绝的HIV。

雨点(B)我选择公开的理由就是觉得其实没什么,就是谈恋爱而已,跟男生女生都是一样的。因为其实是双性恋,所以我不太愿意因为我自己取向的关系和长辈闹得太僵,让他们担心或者伤心,我想上一辈能瞒就瞒,平辈朋友之间不太能接受的,那就不相处了。

鸽子(G):我向我妈妈出柜了,出柜的原因是一个意外。家庭出柜问题本质是亲子关系问题,所以亲子关系融洽的话,经过反复也就不再具有大问题。我也向我身边亲密的朋友出柜,因为他们可以接受,我出柜后可以在他们面前真实的做自己。对于同学不出柜的原因是,我并不想给人际关系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遊北辰

轩轩(L): 半出柜,跟朋友出柜长辈没有。真的还蛮感谢之前学校的环境的,老师会公开在教室讨论这个问题并告诉我们是正常现象,全班同学都举手表示支持,而且朋友会很真诚的给我建议和祝福。长辈暂时还不敢,不想太早把这个问题抛给父母,准备经济独立之后慢慢灌输这方面意识。

Tim(T):我还没有出柜,公开的话压力太大了。而且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点莫名的爽。就不告诉他们就好了,每个人都是有秘密的。

轩轩(L):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有些刻板印象。虽然我真的很反感骗婚,但是感觉这一代人在这个问题上会比上一代更清醒。个人觉得骗婚还是中年人居多,而且也有时代的问题(当时 会难以接受、无法坦白等),但是其实这一代人的环境会好一些,且思想上也会进步一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更像个人品行的问题。

Lydia(B):骗婚、形婚的问题我认为还是会归结到同性婚姻合法化的问题上,由于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加之家庭对于传统婚姻的逼迫才会造成这个局面。

小猫(Q):我个人对后代其实有些畏惧,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负起这个责任的信心。

鸽子(G):我并不喜欢小孩子,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哈哈哈哈哈。但是我的妈妈很想要一个孩子,因此未来可能听她的意愿领养,又或者还是不要小孩。毕竟要不要孩子还是我自己的事情。

雨点(B):就是跟正常朋友一样啊,朋友又不会因为我们性向不同而做不成朋友。朋友能做能成为朋友,是因为我们三观相同,或者说有喜欢的东西,或者能聊得来,又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同一个性别。

冈田苹果(L):朋友的话,lgbt+ friendly就好,ta的性向不在交友考虑范围。不会喜欢同性朋友。

拉稀(G):我很直接,不太喜欢藏在柜子里说话,这样显得很拘谨,所以对喜欢的人一般都是直接表白。主观上来说可能我态度掌握地比较恰当,大多数表完白还是能接着做好朋友啊哈哈哈(在这之前都是血泪史)。

@???????

一白(B):我的圈子很小,周围几乎都是lgbt群体的朋友,我基本不会喜欢上同性的朋友,不想破坏友谊。

炸炸(G):和直人相处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不过有时会收敛一些母气,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喜欢是控制不了的,但我能控制自己与对方的 交距离,然后随时间慢慢放下,期待能碰到两情相悦的人。

轩轩(L):有一次吧,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外表。因为我平时打扮就是那种标准短发t,有次别人介绍了一个家教聊完之后明确告诉我不喜欢短发的女生,好像是那个阿姨觉得自己女儿太“男性化”就不想再给她找个这样的老师?当时比较委屈愤怒,后来就不怎么在意了。但是其实还是有影响的,后来我再去找家教就很忐忑,但是遇到了很好的家长也很愉快。

一白(B):会因为做性别 团被别人认为是扰乱治安或者不务正业,但是看到有很多人因为我们的活动树立自信、开始新的生活,我就会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

雨点(B):这个圈子里,每个人的态度都很包容友好。有一次代表我们学校去南京参加了个培训,那次培训让我知道其实有很多很多的人在默默的为这个世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她们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金钱去做一件可能得不到很多回 的事情,让我很感动。

炸炸(G):交朋友的便利吧。因为敢于认可自己的人才敢出柜,或是参加我们HGP小组的活动,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一白(B):遇到了好多好多新朋友,人都超级nice!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在星巴克我有一个朋友采访我,我就和她聊作为一个性少数者遇到的事,旁边有两个小哥哥就特别认真地听完我们讲了全程,说我们的话给了他很多帮助和启发之类的。

拉稀(G):便利还是非常多的。因为少数群体这个身份,我能够在华科里认识从大一到博士后之间各种各样的基友,相当于是自带大人脉属性。跟女生聊天也会非常方便,我遇到能理解的女生一般会直接表明身份。

雨点(B)我觉得归属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的身份没有什么大问题,大家都是一样的,那么归属感就自然而然的来了,没必要把自己的情绪托付给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上。识别双性恋的一种方法就是看手上有没有彩虹的徽章手链,这是一种明示的暗 。

轩轩(L): 其实我只能辨认出短发t和bi,但我真的认不太出来les。下过几个聊天软件,但后来就慢慢随缘了,不再刻意去找归属感,遇到就聊/做朋友遇不到就算了。当然如果有靠谱渠道请速速告诉我!

炸炸(G):我没发觉任何辨识特征。只有向我出柜的人,我才会将他视作gay,否则其它一切都是基佬的三大错觉。

他们是性少数群体,是别人口中的“基佬”、“蕾丝边“、“男女通吃”…性向决定他们爱什么样的人,但性向绝不能定义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音乐、运动、电影、游戏、艺术、二次元、文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焦虑、佛系、理智、外向、敏感、忧郁、矛盾是我们共同的性格。

不一样,又怎样?或许我们拥有不同的生命底色,但在其他方面并没有不同。不管你是少数还是多数,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不一样”的自由

文章/排版:王大阳、xxn

感谢HGP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

很高兴和这些独特灵魂的相遇:冈田苹果、轩轩、拉稀、鸽子、炸炸、雨点、Lydia、一白、Tim和小猫

参考资料:

《男男性行为与艾滋病》钱跃升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爱白《认识同志》手册

中国红丝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4月20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2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