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板类笔记软件更进了一步

我认为白板类笔记从学习、认识过程的角度,是一个进步。

从个人所观察到的,促使最近的新一代笔记成为热点的主要推动的概念有,双链,卡片,卢曼。三个概念推动了人们去重新思考笔记的方法,也可能推动了不记笔记的人开始尝试记笔记。

简单+效果=接受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三个概念达到了简单+效果的可接受性的传播特征。

  • 双链隐约给人带来的感觉是:“放心吧,先写下来再说,其他交给我”的感觉,让人们从“分类难题”中解脱出来,而日记类更进一步地解决了起标题的问题。
  • 卡片给人的感觉是,留下小想法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价值,主要解决了一个笔记应该写多少的问题,让因字数望而却步的人行动了起来,也就是从博客到微博的效果。
  • 而卢曼起到了一个背书的作用,证明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这里主要的传播点是卢曼产量数字和死后出书的传奇,不是其理论的高深及对 会的洞察力,因为其理论没什么传播力,其理论就连 会学家也觉得是个“高度抽象的精神产品”(《鲁曼 会系统与现代性》高宣扬,这里被译成的是“鲁曼”),所以其理论从背书角度上看仅仅是锦上添花,甚至可以说有没有都行。
  • 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前两者起到了简单的作用,后者证明了效果,从行为的模型的行为=动机+能力+触发因素来看就是,效果触发动机,而简单化从另一面看就是增加了能力,由此带来了新一代笔记的热度,而笔记的软件,模板等特征,又进一步增加了相关内容的生产,使得相关软件获得进一步传播。

    简单来说就是,以上因素给了人们很足的输入动力。而这种强劲的输入动力带来一个副产品——信息黑洞,酣畅淋漓的输入使得输入量远大于整理。信息过多,导致难以整理,甚至消失不见了。

    我在一些外国 站至少看过3篇关于这种现象的文章,据观察也引起了一些共鸣,这表明此现象不是孤立的,具有一定范围,这表明,至少在一部分笔记使用者身上,将整理寄希望于双链的想法没有实现,信息维度的打击还是来了。

    很容易止于感知

    我觉得造成信息黑洞现象的原因,排除个人差异因素的话,就是笔记的焦点非常聚焦于输入,效率,由进入到开写非常的流畅,停不下来,慢不下来,以至于挤掉了应有的认知努力,卡片笔记只是将精力消耗在控制在能量条范围之内,而不是不用。

    从感知→认知→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看就是,有很多感知,但没有慢下来去组织这些感知形成认知,用盲人摸象来类比的话就是,天天摸大象但还是不能知道大象的样子。

    从感知到认知

    而白板类笔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象做出一定的改进,因为它将焦点从输入向整理端移动了一些,促使人们慢下来,将视角拉远,展现更多的可见信息,也更像概念地图了,让人的注意力从实体转向关系,以便完成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变。

    用手动来构建信息结构或者是结构化索引,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慢下来去思考关系,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动化的介入导致认知努力被替代。

    所以我觉得白板类笔记是更进一步。

    然而,就目前看来,还是会有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结构的较大改变的操作,面对更大信息量时会出现什么情况等问题可能还是有观察的。

    发展的话,我认为如果向表格类方向走,就没什么机会,但如果向更视觉化方向走,我认为是一个方向,比如能够更好的表达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更具视觉化的,动态性的模板等等。

    边界在哪?

    总的看来,既然有些笔记或形式被称为第二大脑,这说明还不是第一大脑,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第一大脑就不需要记笔记了。

    所以,还是要考虑一个边界,就是,哪些活儿是大脑必须要做的,哪些是软件能够给予帮助的,如果能够在不越界的基础上,去推动大脑做该做的事,去调控而不是代替,去引导而不是灌输,让它成为一个支架,那就最好了。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2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3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