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凉山实践调研团队:赋能乡村振兴再续“千年传奇”

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在凉山调研。受访者供图

“以前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没有手机,更别说电脑了。我对 络素养方面的认识是从大学开始的,我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合理分配注意力。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明白了注意力管理的重要性。”

阿依菊花是来自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彝族学生,在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 络素养工作坊后,她在个人汇 中这样写道。

这所学校坐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凉山州内乡村幼儿园的主要师资培养地,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对口支援院校。7月16日至18日,北师大在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 络素养工作坊,涵盖了“ 络素养面面观”“ 络谣言鉴别”“ 络隐私保护”“新媒体与VR影像”“视频时代的 络素养”等主题,80余名师生参与培训。

“凉山是个特殊的地方,他们一步跨千年,数字赋能和智慧赋能对他们从相对落后进入到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智慧赋能,提升基础教育师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说。

新中国成立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步跨千年”地进入 会主义,如今凉山州又在2020年年底实现了摘帽全部贫困县的历史性发展。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四川日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启动凉山州师生智慧赋能乡村振兴项目。

7月16日至25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师生40余人前往凉山州,深入开展实践调研,汇资汇智,助力凉山再续“千年传奇”。

在凉山州冕宁县、昭觉县走访期间,北师大实践队重点调研了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现状与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红色革命与彝族文化文旅融合发展,航天科技科普传播、政务融媒体中心建设等主题,见证了凉山州脱贫攻坚的时代巨变。师生们不仅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还有效开展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思政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表示,凉山扶贫的成果显著,在昭觉县沐恩邸 区看到5000多家贫困山区居民的集体搬迁安置, 区管理井然有序, 区文化丰富。对照搬迁前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大,更主要的是融入了现在城区生活中,享受到了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

祁雪晶介绍,全体调研队师生一起参访了阿土列尔村,也就是外界熟知的“悬崖村”。曾经,村民要进村必须攀爬17段藤梯,且无安全保障。2016年,藤梯升级为钢梯,村民也陆续搬迁至位于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沐恩邸 区。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生活不断向幸福美好靠近。“给我们介绍情况的老、中、青三代村支书,用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几代人接力实现了梦想的经历,深深打动了我们师生,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

“了解了凉山的红色历史,亲眼看到了凉山人民脱贫攻坚的奋斗成功,不仅使我增长了见识,不再困于自己从前浅薄甚至有些高傲的认知,也对劳动、奋进有了更高的崇敬,对土地有了更深的亲切感;还让我坚定了未来为建设基层作出贡献的决心。”张忆杭说。

在此次调研中,北师大汇聚优质资源,通过与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共建了融媒体中心和VR工作站、捐赠了VR设备,助力西昌幼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质人才。

“我们还与凉山州昭觉县的昭觉中学、冕宁县的闽宁中学签署了实践基地协议,未来我们会在暑假寒假期间去那里,给他们的两个县的中小学的师资进行培训,对他们的课程设置进行赋能。”祁雪晶介绍道,“同时,我们还向这两所学校捐赠了两间未来教室,未来教室搭载了我们的远程教育系统。我们希望通过硬件、软件、远程协同和线下教学,能够实现对凉山州基础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赋能。”

北师大新传学院在西昌幼专举办了“新技术与乡村振兴”发展传播学研讨会。会上,10余位学者结合实地调研,针对凉山地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健康传播策略、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科技赋能等面提供了政策建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