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再现“先涨价再降价”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要真正解决问题仅仅依靠平台还不够,需要政府监管继续发力,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其违法成本,让这些抱着“罚不抵利”的商家放弃侥幸心理。

  早已屡见不鲜

  近几日,不少商家大促“先涨价再降价”,甚至“直接涨价”的消息不绝于耳。羽绒服3天3个价,洗发水套组比“6·18”贵了80元……不少 友发出了购物车或商品页面的前后对比图,直指商家“浑水摸鱼”。

  “我发现客服的答复基本上就2个套路,要么是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玩法;要么是活动初期有免定金活动,很快这些优惠就没有了。真是应了那句话,‘买的不如卖的精。’

  其实,这样打着“双11”的旗 “先涨后降”“预售多花钱”“虚假发货”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有 友表示,这种操作“每年都有,最好提前一两个月加购,截图价格”,也有 友称“提前加购也没用,商家会先下架修改价格后再上架”。

  据媒体 道,某品牌手机在10月16日的价格为2099元,10月18日价格变为2069元,降价了30元。但仅过了一天,10月19日时该手机价格竟涨到2469元,等到10月24日“双11”预售开启这天,价格有所回降,用完优惠券后为2299元。

  监管需持续发力

  实际上,对于“先提价后降价”这种行为,早有相关条例进行约束。去年“双11”前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全国互联 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双11” 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要求严格规范促销行为。明确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而且各家平台对先涨价再降价的行为进行了打击,但为何这种老套路仍屡禁不止?对此,在多个平台设有店铺的孟广新表示,主要是风险小,尤其是一些大商家喜欢这样玩,“像我这样的小商家不敢这样。”

  “商家修改价格的行为往往比较隐蔽,如果不是消费者有意识地对同一件商品进行持续跟踪,往往很难发现价格的变化。即使事后发现价格上涨,倘若没有对之前的价格页面进行截图,消费者也难以提供有力证据。”在孟广新看来,即使遇到较真的消费者,那就退差价。“商家卖1000单产品,就算有20%的消费者退差价,商家还有800单产品多赚钱。‘罚不抵利’让商家有侥幸心理。”

  “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持续发力,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其违法成本。”崔春红表示,“数十万元的顶格处罚相对获取的利润而言偏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引入惩罚性赔偿标准,同时可以将这些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