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你当好“智慧法院”的“工具”即可?

科技创新驱动更高水平的智慧法院建设。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普通老百姓对“指尖上表民意”不再陌生,也逐渐熟识如何运用“类案推送”评估审判结果是否公正合理,有无上访必要。借助机器对人类经验的快速学习能力,诉讼风险评估、案件查询、智能问答等越来越多的便民利民智慧司法服务相继推出。似乎,这便是科技与司法的融合,科技公司好像运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完成司法体制的运行逻辑便是创新。

(科技公司只是智慧司法“工具人”?)

果真如此?对“智慧法院”而言,科技公司只需当好“工具人”?

“规则驱动”or“数据驱动”并不是道选择题

在司法创新早期,法律专家的知识、经验等数据以既定的司法逻辑规则转变成机器语言,进而通过服务 站、APP、小程序等线上端口为群众提供服务。因此,许多人会误以为,司法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法律人和司法机关的事,承建“创新应用”的科技公司可以对基本法律知之甚少,更无需学习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导向。也因“规则驱动”的局限认知,催生了一批批“花架子”创新应用。

深耕政务信息化服务的北明软件深知,打造“创新应用”并非终点,推动制度运行、助力制度改革才是重点。“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不仅不是选择题,还都是智慧司法服务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唯有深入了解司法体制内容和运行导向的科技人,才能研发出真正符合群众所需、管理所需的“创新应用”。

(推动司法制度运行的“智慧司法”)

然而,保证司法公正的“及时性”单靠“规则驱动”尚且不足。经验的时代适用性,知识的更新运用,均是“规则驱动”绕不过的壁垒。鉴于此,北明软件联合客户创造性地结合“规则驱动”和“数据驱动”模式研发了“套路贷”虚假诉讼智能预警系统。基于既定的“规则驱动”经验逻辑,系统充分运用了以数据为中心生成自主决策系统的“数据驱动规则”,将智能预警范围集中在民间借贷纠纷、债权转让合同纠纷、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等高发案由,通过智能画像,全方位多角度收集展示案件当事人的虚假诉讼信息,并从中提取重要监督点,纳入智能算法模型,全方位甄别风险情况。该系统2019年在示范法院上线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明显减少,且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同比下降43.3%。

(融合“规则驱动”和“数据驱动”的“虚假诉讼智能预警系统”)

站岗“辅助”,“温暖”司法的科技公司

在推动司法制度运行和改革的漫漫长路上,科技公司与司法机关、法律人更像合作伙伴。

为推动智慧司法的创新,他们一同提炼需求、制定方案、开展科研,直至研发和试点出务实便民的“创新应用”。前行路上,没有工具人,只有不同领域的“主攻”和“辅助”。

作为“智慧司法”领域的辅助,北明软件始终保持践行者的姿态。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与政法科研院校成立研究所和研究院,积极了解司法内容及其导向。北明人深知,信息技术只擅长逻辑判断,能做出价值判断的,永远是人。而科技人只有懂法、懂制度,才能打造出有温度的创新应用,才能在道德及价值判断上推动智慧司法的落地。

为助力打造更具温度的司法服务应用,北明软件携手某高院,打造了“司法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系统通过深挖司法大数据的价值,从海量数据中找到过去不易昭示的经验、规律,以形成“数据生产信息,信息改善决策”的正循环,辅助制作司法分析 告,为司法管理和司法改革提供决策参考。例如资源分配方式的变革。凭借该系统对司法信息资源的深入分析,管理者可将案件合理地调配给每一位法官,从而实现人员和事权相适应,“有理有据”地从根本上解决因法官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案多人少”矛盾,有效凝聚强大的向心力。

(北明积极投身“智慧司法”建设)

智慧司法的温度还不止于此。据《建设智慧法院 促进绿色发展 成效分析 告》统计,2020年全国法院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保障当事人诉求,减轻群众诉累,相比传统诉讼方式减少群众出行约8800万人次,减少出行约63亿公里,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万余吨、减少碳排42万余吨;节约纸张约2.7亿张;节省群众出行时间约1.2亿小时;各类应用节省当事人、律师等出行成本、印制成本共42亿余元。

可见,辅助“智慧法院”长景建设的科技公司非但不是工具人,还是促成绿色执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遵循“规则驱动”原则抑或是“数据驱动”原则研发司法创新应用,北明软件均会站好“辅助岗”,并始终以客户及最终用户的需求为核心,用技术满足需求,以产品“温暖”用户,全力“辅助”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9月11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