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恋人”甜如蜜,“氪金”陷阱等着你

只需几十元,就能和素未谋面的“虚拟恋人”谈一场恋爱,陪自己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目前,这种借助 络的有偿式情感服务,成为不少年轻人寻求情感慰藉和解压的方式。

“虚拟恋人”让很多年轻人“上头”

从未谈过恋爱的小陈最近陷入一段“热恋”。每天,她都在微信上和“男友”聊天,但两人的相处模式仅限于 聊。

小陈在北京一家互联 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压力让她喘不过气,却无处倾诉。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 上可以找到“虚拟恋人”。

好奇心驱使下,她在 上下单了一小时的“虚拟恋人”服务,开始聊天。她将烦心事向“虚拟男友”倾诉,对方不仅耐心倾听,还不时安慰、鼓励她,让她倍感轻松。

一小时的聊天很快结束,小陈感到意犹未尽。此后,她几乎每天都下单续费,找“虚拟男友”聊天。“他声音好听,会安慰人。我知道这不是真的恋爱,但他的陪伴让我很‘上头’。”小陈说,她已经有点离不开“虚拟男友”。

据他介绍,“虚拟恋人”的从业者大多是大学生。他的店铺共有80多名店员,其中大学生占九成。22岁的小白是大学生店员之一,他做这份兼职不到半年。“能做个‘树洞’(听人倾诉)、帮别人排解不良情绪的同时,还能赚点零花钱,一举两得。”小白说。

“甜蜜轰炸”背后的“氪金”陷阱

最近,小付因“男友”越来越冷淡的言语和不断延迟的回复,结束了一段持续近两个月的“恋情”。在为“虚拟男友”前后花费数万元后,她意识到,“男友”爱的不是自己,而是钱。

小付说,刚认识时,“男友”会用各种甜言蜜语哄她。每次快到时间,他都劝说小付续单。“他说和我投缘,想多聊点。”

在“男友”的“甜蜜轰炸”下,小付不断续费、打赏,为“男友”“氪金”。时间长了,小付发现,“男友”只在冲业绩时对自己殷勤,平时都不闻不问。小付也想过 警,但得知续费、打赏属于个人消费行为后,她只得作罢。

“虚拟恋人”潜在的犯罪问题已引起警方关注。兰州市反电信 络诈骗中心主任丁浩说,部分不良商家抓住消费者的情感痛点后,会不断扩充服务项目,引诱消费者无止境续费。更有消费者遭遇“杀猪盘”,最后“情财两空”。

在豆瓣、知乎等 交平台上,很多 友分享找“虚拟恋人”的体验,其中不乏像小付这样的“伪失恋”案例,原因大同小异。

“每次接到客人,都有基本的话术,有的话我自己念出来都觉得尴尬。”一名受访从业者说。

在一条《揭秘“虚拟恋人”行业内幕》的短视频中,视频上传者陈述自己从事“虚拟恋人”近7年,对行业乱象表示担忧。“每年,这个行业都会因为部分商家暗中提供软色情服务被整改。”他介绍,这也是众多电商平台屏蔽“虚拟恋人”“陪聊”等关键词的原因。

在相关视频中,一名 友在留言中分享自己应聘“虚拟恋人”的经历,在入职培训中,商家让他们练习各种涉黄段子,并学习“文爱”技巧。

莫让“陪伴”变“赔绊”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肃昌说,当前,不少年轻人面对长辈催婚的婚恋压力,往往无处遁形。在一段虚拟恋爱中,年轻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设定角色,而从业者也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营造“人设”。

“这种沉浸式的恋爱体验很容易让人沉迷,面对一个近乎完美的虚拟对象,年轻人会附着很多情感。一不小心‘陪伴’就变成了‘赔绊’。”杨肃昌说。

曾沉迷于此的小付现在有些后怕。“偶尔聊天、倾诉情感,‘虚拟恋人’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过于沉迷,或遇上不良商家,可能会付出沉重代价。”小付说,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对“虚拟恋人”服务模式和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防止更多消费者像她一样落入陷阱,维权困难。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家庭、学校、媒体和各类 会团体应引导年轻人树立理性、健康的价值观、情感观、家庭观,帮助青年解除思想压力和心理困惑,拓展青年 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避免过度沉迷“ 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1年4月16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1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