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阡陌书店Tsinan 1904阅读美学空间在济南火车站南侧的胶济铁路博物馆正式开业了。
作为济南市响当当的独立书店品牌,“民国特色、商埠情调”是阡陌书店的标签。
(此前在老商埠片区经营时,书店里的氛围就很有“民国风”。)
22日正式开业的这家阡陌书店,名字里的Tsinan 1904,一下就把人带回到了100多年前济南开埠的那段光辉岁月。
清末新政冲击了山东地区保守封闭的旧习,给古城济南注入了一股开放进取的力量。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与已经升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联名上奏,促成了济南商埠的诞生,这也开创了我国内陆城市自主开放的先河。
商埠之于济南,就像深圳、浦东之于中国,可谓当时的“特区”。对商埠来说,所有的繁荣与喧嚣,都可以追溯到一个最原始的声音,那就是蒸汽机车的汽笛。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火车来,商埠开,济南近代的对外开放正式开始。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西餐厅、第一座公园……济南开埠以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穿洋服、买洋货、抽洋烟、吃洋餐,不仅是商埠里的风气,也成为 会的时尚。
阡陌书店入驻的胶济铁路博物馆,正是100多年前的站房老建筑。回归到这个济南开埠的起点, 阡陌书店也正应了Tsinan 1904之名。
(1885年德文地图中使用“tsi-nan”)
历史早期的拉丁文译名随意性较大,且多使用南方方言或波斯语、蒙古语记音,其发音与“济南”的读音相去甚远,直到十六世纪末仍未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共识。清代以后,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西方 会与中国的接触更加频繁、深入,“济南”的译名出现了多种新的拼写方式。在十八世纪,“济南”常见的译写方有“Cinan”、“Tfinan”、“Teinan”、“Tsinan”、“Tsynan”、“Tcinan”等数种。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Tsinan”逐渐成为最常用的拉丁译名。
清末开始,“济南”正式的译名为“Chinan”(或写为“Chi-nan”)及“Tsinan”(或写为“Tsi-nan”),这两种写法在一定范围内混用,是近代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译名。
“Chinan”这一写法出现较晚,是1867年威妥玛发明“韦氏拼音法”之后才定型的,最早作为海关及邮政系统中地名的统一译名,中华民国成立后将其定为“济南”的官方译名。“Tsinan”是这一写法延续了拉丁语系中“Tsi”、“Tei”、“Tci”的拼写习惯,许多语种自十九世纪开始就逐渐将“济南”的译名固定为“Tsinan”,成为拉丁语系中的惯用词。
(“Tsinan”与“Chinan”同时使用)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廷改革官制设邮传部,以“邮政式拼音”为新的地名译名方案,“Chinan”即改“Tsinan”。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邮政系统一直都将“Tsinan”作为“济南”的正式译名,而在邮政之外的对外活动中,仍使用“Chinan”作为译名。直到现在,英语及其他一些语种中有时仍将“Tsinan”作为“济南”的译名使用,是西方诸多语言中的一个固有词汇。
(清末各式邮戳中的济南译名)
自开商埠,是济南由传统封闭城市走向开放和近现代化的开端,中外商人资本的汇聚,胶济、津浦铁路的通达,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兴盛,使济南由一个政治中心,一跃而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和华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可以说,没有商埠以前,济南只是一座封闭的古城;有了商埠以后,济南才是一座开放的城市。
抚今追昔,100多年后的今天,济南入列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建设成为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突出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区,成为科技、创新、活跃、高端产业集聚,特色功能突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都说书店是城市之光,恰巧阡陌书店在济南自贸区的汉峪金谷也有一座“峪见”阅读美学空间。从老商埠到自贸区,这种贯穿济南百年、充满活力与开放的城市光芒,正投射在这家书店之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