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90周年展: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

在北京市美术馆东街22 ,矗立着一座“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游走,你常有认知被挑战的体验。换句话说,它在拓宽着你知识的边界,不断在陌生的领域为你点亮好奇心。于是,我们智识的半径不断扩大,愈发懂得享受被智慧滋养的快感。

1996年11月5日,三联书店创始人邹韬奋先生诞辰百年纪念之际,秉承其“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店训,“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正式挂牌营业,致力打造“融汇多元文化的新型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分别创立的生活书店(1932年7月开张)、读书出版 和新知书店。1948年三店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1年并入人民出版 ,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2002年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在不同的时期,三联书店都投身时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览现场

展览特设互动留言墙、合影造型

“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据说,周纬少年时读侠义之书即倾慕削铁如泥的宝刀名剑,壮年后在欧陆游历,接触到各国收藏家所藏珍贵古代兵器,从此将大量精力投注于中国及亚洲各国古代兵器的研究探索,前后收集了几百件古兵器珍品和近万幅资料图片,这从他将在南京的府邸命名为“剑庐”就可见一斑。

《中国兵器史稿》正是周纬穷三十年心力,收集文献史料,观摩兵器实物,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源流、形制演变与制作工艺,汇集兵器实物图片数百幅,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兵器史的拓荒之作,实乃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替代之经典。

《中国兵器史稿》的书稿档案

在《傅雷家书》书稿档案展柜中,分别摆放着该书1981年初版、1984年版、1992年增补版以及2018年的初版纪念本。据了解,三联书店出版傅雷的著译作品始于1945年。那年傅雷完成了他的译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皇皇四册,由生活书店的分支上海骆驼书店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他翻译的《高老头》《贝多芬传》等。

改革开放后,傅聪第一次回国时,三联书店的负责人范用从楼适夷处了解到,傅雷生前曾写给傅聪百余封长信,内容很精彩,即从傅敏处取得原件,动员他把这批信整理发表。后摘录编成一集,约十五万字,名为《傅雷家书》。并邀傅雷老友楼适夷先生作序。楼适夷先生一气呵成,在范用还未上班的清晨,交来一篇充满深情厚谊的《读家书,想傅雷》。对于出版傅雷的家书集,他们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急不可待”。范用还说,这本书会对年轻人、老年人都有益处(怎样做父亲,怎样做儿子),“三联出这样的书,很合适。”

四本样书一旁放着的则是三联书店时任总经理范用对傅雷、傅聪以及傅敏的介绍信函真迹。信函写道:”傅聪于五八年去国(他在国外期间),没有讲过对祖国不利的话,没有做过对祖国不利的事。四人帮被粉碎后,自动要求回来,政府也欢迎他回来,先后已回来三次,表现也是很好的。”

作为名重一时的著名出版人,范用在业界人送雅 “三多先生”(书多、酒多、朋友多)。改革开放复出后,他接连有几个“大手笔”:一手创办了《读书》杂志和《新华文摘》。更促成杨绛《干校六记》、《傅雷家书》、巴金《随想录》以及陈白尘《牛棚日记》等书的出版。《傅雷家书》一旁的展柜内陈列的正是巴金先生(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随想录》1987年初版样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94年1月,将首届中国国家图书奖颁给《随想录》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所示各点,完全同意”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好一个“四海升平,并无大事”。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平易而实则暗流汹涌的春秋笔法,想必不少读者早已熟烂于心。这本似有魔力的小书,不仅刷新了时人对于历史学学术著作还可以这样写的观念,更令人恍然大悟,“历史学原来并不专恃记忆,它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方法。”

黄仁宇在信中写道:“关于‘开场白’和‘卷尾琐语’内不适应于大陆的文辞不能照刊,事理当然。我提议另撰‘大陆版序’,不用‘卷尾琐语’,文字比较简短,以能在《读书》杂志先行刊出为宗旨。”在这封信的最下面,还标注有沈昌文在1991年1月6日的批示,“所示各点,完全同意。”

提起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三联书店,范用、沈昌文、董秀玉三位杰出的出版家就不能不提。说起来,范用属于老一代,而沈、董二人则算是中生代,但是人们总是习惯将他们三人相提并论。确实,对于创立三联这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的出版品牌,对于中国当代出版业的发展,甚至对于当代 会的思想启蒙,他们三人各自所起到的作用都很显著,论贡献也难分伯仲,都是在继承着三联书店创办人邹韬奋先生开创的老三联传统,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1993年,三联书店出版 时任总经理董秀玉遇到了哈佛燕京学 长韩南。一个出版人,一个学者,他们希望合作在中国国内出版一套有价值的学术丛书。董秀玉后来回忆说,“我们谈了20分钟,就把这事情谈好了。”这20分钟的交谈,促成了“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出版。

创办于1928年的哈佛燕京学 一直重视学术出版工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曾出版《哈佛亚洲学 》,在燕京大学出《燕京学 》,在哈佛大学出哈佛东亚研究丛书。

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书稿档案展柜,陈列着该丛书从1994年到1996年间推出的五本出版样书。其中1994年推出的第一辑,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是石昌渝的《中国古代小说源流论》。样书一旁陈列着丛书编委会筹组会议纪要(一)的原件,彼时(1992年4月25日)出席的学者和出版人有:厉以宁、刘世德、叶秀山、董秀玉和赵一凡。纪要宗旨和编选原则中先就明确,“丛书既以发展学术、帮助中青年学者出版优秀专著为目标,应当首先强调学术性与可读性。”

作为丛书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东方语文教授季羡林并未出席此次筹组会议。半个多月后他亲自给董秀玉致信,先就表示主任一职令自己“诚惶诚恐”,“既然已是众‘望’所归,只好敬陪末座。”信中,季羡林还表示,丛书以中青年学者的作品为主,自己完全赞成。“但今天的老年学者也同样碰到出书难的问题……将来我们的事业发展了,可否也考虑为老年人出点书?”

“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书店代表在会议致辞中特为提及,“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对陈寅恪)第一拨研究热潮还只是发生在学界,那么199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更是让陈先生的高洁人格与不屈风骨走进了文化大众的视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了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界的价值共识,陈寅恪这三个字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和风骨的代名词。”

2001年,新世纪头一年,三联书店重磅推出《钱锺书集》(全十三册)。说起来,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伉俪与三联书店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杨绛在晚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们当年寓居上海的时候,经常去住家附近的生活书店读书看 ,感觉“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钱先生在此前后写作了《谈艺录》《围城》《人?兽?鬼》及《写在人生边上》等名作。

1981年,范用大力促成杨绛《干校六记》在三联出版,此后陆续推出她多部散文和小说作品,如《将饮茶》《洗澡》《我们仨》等;八十年代末,钱锺书则与董秀玉一起酝酿《中国近代学术名著》系列,十年后方得出版。在与三联几任掌门长期密切的交往与合作中,《钱锺书集》的拟议和筹划水到渠成。杨绛在代序《钱锺书对〈钱锺书集〉的态度》中简略提到了出版的三点初衷,其中第二点最为关键:“《谈艺录》《管锥编》出版后,他曾再三修改,大量增删。出版者为了印刷的方便,《谈艺录》再版时把《补遗》和《补订》附在卷末,《管锥编》的《增订》是另册出版的。读者阅读不便。出《集》重排,可把《补遗》《补订》和《增订》的段落,一一纳入原文,读者就可以一口气读个完整。”

2016年杨绛过世后,三联书店曾在公 上发文敬悼:“怀着深深的哀悼与敬意,我们会继续做好杨绛和钱锺书先生著作的出版与传播。‘不官不商,有书香’,勉力坚守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先生的厚望,谨记在心。”

“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使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

1985 年,中国大陆的“文化热”拉开序幕,短短四年间造就了“五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反思运动。以“走向未来”编委会、“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中国文化书院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派别,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各擅胜场,相互对立、相互交叉又相互影响,共同锻造了80 年代知识界由不同进路实现现代化国家转型的思想文化关怀。

2016年,是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三十周年,也是八十年代影响广泛的民间机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为一世”,“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相遇相知,共同合作,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中国与世界》集刊是以甘阳为首(主编),编委会成员重要的思想阵地,虽然前后只发刊五期,但影响巨大,首印达到了今天不可想象的三万的印量。《集刊》开卷语豪气干云,典型地体现了80 年代对“文化”的热衷和知识界的胸襟与气象,“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当然地要使中国的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八十年代每一有识之士的共同信念,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 》发布的系列丛书广告

“文化:中国与世界”集刊书稿档案展柜,摆放着三份当时的相关函件。其中,“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三辑稿费细目中写明:著作稿(10篇),千字215元。

“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五辑发稿单与审读意见中,开宗明义写道:“所含稿件内容丰富,从哲学、逻辑学、历史、文学、直到建筑学。而且所议题目大多鲜见,例如《神秘主义与儒学传统》(陈来)、《风水观念与徽州传统村落形态》(张十庆),涉及到世界文化中的一些争论焦点和中国文化深厚的基础,读起来趣味浓厚,启发思路。”

在读图时代“但开风气”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方兴未艾的市场化大潮,“老”字头的物事重又引起人们兴趣,如江苏人民出版 的《老房子》、山东画 出版 的《老照片》系列等,均取得不俗的市场反响。三联书店敏锐把握到了这一动向,将目光锁定在了图文书领域。以图文的“新”形式,呈现中国的“旧”面孔,在其中如何不失三联出版特色,始终是策划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全书围绕20世纪后半叶北京老城的营建史展开,又尤其以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在查阅整理大量口述、档案、笔记、日记和论著等已刊或未刊材料的基础上,用1950年“梁陈方案”的提出、发酵和后续命运串连起这二十年间的重要城建争论、城市规划方案和老城改造活动,涉及若干历史节点。在其中,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和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际遇每每浮现于字间,令人唏嘘不已。

盖章!“既是昼夜劳作的象征,也是黎明与进步的隐含”

在图书档案陈列区最后,店员还悉心地为读者、观众准备了集章处。在干净整洁的桌面上,大家可以把选购的图书或者特制的主题纪念明信片上盖上三联书店经典的logo——据了解,在书店总管理处迁入北京后,由曹辛之先生根据生活书店店徽进行了重新设计:三联店徽仍用圆形图案在一个上下椭圆的图案中,三个劳动者挥锄扬镐,同心协力开垦着知识的处女地。

集章处和肯特为《白鲸》所做插画

集章处背后的墙壁上,一位拿着行囊的男士正昂首阔步,他的对面则是一位同鸟儿亲吻的女士,版画设计典丽雅致,又略带一丝乡愁。2022年,也是著名的画家、作家、冒险家洛克威尔·肯特诞辰140周年,三联书店新近推出的《肯特》正是献给所有热爱艺术、热爱书籍读者们的又一份用心之作。版画内容即是从画家为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代表作《白鲸》创作的插图中选取。

《肯特》(水洗牛皮软精装)[美] 洛克威尔·肯特 作 汪家明 冷冰川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小说中,作家借他人之口质问白鲸莫比·迪克,亦可视作对大自然无常力量的礼赞,“你一向遨游海底。在海底,多少未曾留下姓名的人被遗忘,多少坚实的船锚锈烂在水乡,多少船队折戟沉沙,多少心底的希望泡了汤,多少雄心壮志被埋葬。在它那快船活动的天地间,在它那凶残野蛮的舱房里,有成千上万的淹溺者的白骨做了它的压舱物。那可怕的水乡是你最亲爱的故乡。你曾畅游于潜水器和潜水员从未到达过的地方,在那里你曾躺在水手中间与之共眠。在那里,你看到,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宁可葬身鱼腹,你目睹许多相爱至深的恋人紧紧拥抱着,从烈光熊熊的船上跳入大海心贴着心地淹沉在汹涌的波浪中,在上天赐给的不公和虐待中,他们却信誓旦旦,彼此忠诚。”

【服务信息】

展览时间:8月31日至9月30日

每日展览时间:9:30—21:00

展览地点: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 )

主题明信片领取地点:一楼收银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8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