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软件测试(一零三): 络基础知识—读书笔记

计算机 络概念与分类

1 计算机 络的定义

计算机 络是在 络协议的控制下,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通过 络操作系统等 络软件实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 计算机 络中至少拥有两台以上的计算机。
  • 传输媒体和通信设备把若干台计算机连接到了一起。
  • 为需要 络软件,含操作系统。
  • 为了正确地通信,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通信协议。
  • 把多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 络,是为了通信和资源共享。
  • 2 计算机 络的发展史

  • 第一代计算机 络: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
  • 1946年产生第一台数字计算机

    1954年收发器终端的产生

    20C60年代初,产生由多重线路控制器参与组成的 络。

    这种 络中,终端设备没有独立处理能力,可以传输资料,不能共享资源。

  • 第二代计算机 络:计算机-计算机 络
  • 1964 年,Baran 提出存储转发概念

    1966 年,David 提出分组概念

    1969 年,计算机分组交换 ARPANET(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投入运行。

    1、 络属于同构 。

    2、 络仍主要用于传输信息,对 络缺乏统一管理。

  • 第三代计算机 络:开放式标准化 络
  • 1977 年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 OSI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此种 络实现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互联,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开放式标准化 络,具有统一的体系结构,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

  • 第四代计算机 络:新一代 络
  • 络正迅速地朝着高速化、实时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不断深入。逐步将电信 、有线电视、和计算机 络融合,三 合一。

    3 计算机 络的分类

    根据覆盖地理范围划分

  • 局域 LAN:方圆几千米以内。
  • 城域 MAN
  • 广域 WAN: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
  • Internet 因特
  • 计算机 络体系结构

    1 络结构的分层设计

    为了降低 络设计的复杂性,将 络进行了分层设计。每一层只关心自己层的设计。

    2 协议

    为了使数据可以在 络上从源传递到目的地, 络上所有设备需要“讲”相同的“语言”,描述 络通信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协议。

    协议是指 络中的计算机在通信时对传送信息的理解、信息表示的形式及各种应答信 所应遵循的共同约定。

    3 络体系结构/ 络模型

    3.1 分类

    ISO/OSI 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TCP/IP 模型: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 协议,因特 中实际采用的标准,TCP/IP 是 ARPANET 为了实现异种 的互联,在对 间 的研究和应用中产生的是由很多协议构成的一个协议族。

    3.2 ISO/OSI 模型

    3.2.1 ISO/OSI 模型分为 7 层

    3.2.2 数据封装

    3.2.3 各层工作的物理设备

  • 物理层
  • 集线器

  • 数据链路层
  • 交换机

  • 络层
  • 路由器

  • 传输层
  • 防火墙

  • 应用层
  • 服务器

    3.3 TCP/IP 模型

    实际应用中,完全遵从 OSI 参考模型的协议几乎没有。

    TCP/IP,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最早在 ARPANET 上实现,目的在于解决异构系统的通信问题。

    3.3.1 TCP/IP 分为 4 层

    3.3.2 TCP/IP 各层协议

    3.3.3 IP 协议

    IP (Internet Protocol)译为 际协议/ 络协议/互联 协议。

  • 对数据包寻址和路由,并从一个 络转发到另一个 络。
  • IP 协议在每个发送的数据包前加入一个控制信息,其中包含了源主机的 IP 地址、目的主机的 IP 地址和其他一些信息。

  • 分割和重组在传输层被分割的数据包。
  • 由于数据包要从一个 络到另一个 络,当两个 络所支持传输的数据包的大小不相同时,IP 协议就要在发送端将数据包分割,然后在分割的每一段前再加入控制信息进行传输。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后,IP 协议将所有的片段重新组合形成原始的数据。

  • 无连接传递数据。
  • 无连接是指主机之间不建立用于可靠通信的端到端的连接,源主机只是简单地将 IP 数据包发送出去,而数据包可能会丢失、重复、延迟时间大或者 IP 包的次序会混乱。要实现数据包的可靠传输,就必须依靠高层的协议或应用程序,如传输层的TCP 协议。

    3.3.4 ICMP 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译为互联 控制 文协议,主要用于侦测远端主机是否存在、建立及维护路由资料、重导资料传送路径、资料流量控制。

    ping 命令:探测能否连通指定计算机

    连接建立成功

    
    

    TTL 是 Time To Live 的缩写,该字段指定 IP 包被路由器丢弃之前允许通过的最大 段数量。TTL 是 IPv4 包头的一个 8bit 字段

    目标主机不可达:Destination host unreachable.

    请求时间超时:Request timed out.

    未知主机名:Unknown host abc.

    tracert:跟踪路由器

    3.3.5 ARP 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译为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将 IP 地址转换为 MAC 地址。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或称硬件位址/机器地址/物理地址用来定义 络设备的位置,代表 络中的唯一一台计算机。

    MAC 地址由 48 比特长,0 到 23 位是厂商向 IETF 等机构申请用来标识厂商的代码。地址的 24 到 47 位由厂商自行分派,是各个厂商制造的所有 卡的一个唯一编 。常用 12 位的 16 进制数字组成。

    
    

    3.3.6 UDP 与 TCP 协议

    二者都属于传输层协议。

  • UDP 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 协议)
  • 属于传输层协议。

    无连接。

    不可靠。

    可靠性由上层协议保证。

  • TCP 协议
  • 面向连接,支持端到端通信。

    进行无差错控制,传输是可靠的。

    进行必要流量控制,避免发包过快而导致阻塞。

  • TCP 的连接:三次握手
  • 3.3.7 应用层协议

  •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 文件传输协议

    用于上传文件和下载文件

  •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 超文本传输协议

    用于访问 站

  • 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
  • 安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 Telnet 远程协议
  • 用于远程连接计算机

  • SMTP(Simple Mail Transmission Protocol)
  •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用于发送邮件

  •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 邮局协议版本 3

    用于收邮件

  • DNS(Domain Name System)
  • 域名系统

    用于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将 IP 地址解析为域名

  •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用于自动分配 IP 地址

    3.4 端口

    端口 用来标识同一时间内通过 络的不同连接。

  • 端口 范围:0~65535
  • 应用层知名服务:0~255

    各个厂商:256~1023

    未被分配:>1023

  • 查端口
  • 
    

    IP 地址

    1 IP 地址的含义

    用于标识 络中的一个通信实体(计算机,设备等)的数字编 。

    2 IP 地址的特点

    二进制形式共 32 位,每个 IP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月21日
    下一篇 2022年1月21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