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马宏亮
近来,我国多地遭遇40℃以上的高温,重庆、四川、浙江、江苏等地连发高温红色预警。其实,国外更广阔范围内也开启了“焖蒸”模式。这并非气候一时耍的小性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势中,一时一地的惊愕已经鲜有视觉冲击力。当此之时,“降温”成为重磅命题。
在济南“集中供冷”上热搜之后,关于这个命题的讨论到达极致。人们普遍认为,一旦“集中供冷”成为事实,夏季高温“烤验”带来的苦楚,将会得到极大消解。这种想象,建立在“集中供冷”早就有所试验的事实基础和心理基础之上。
有人戏言,未来每年都将是“最热之年”,其实一语道破了温度在缓缓上升的规律:由于这个趋势的作用,也许几年之后,我们就会觉得今夏热到“窒息”的高温,也没那么“厉害”了。当地球成为一个巨大“温室”的时候,人们看上去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实际上却有大事可做:当我们用各种降温手段为人类谋福利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回头看看那些降温技术、硬软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加强和改进“高温下的节能”。
应对气候变化,是不容置疑的计划。而在酷热催生“集中供冷”思维的炽热氛围中,一个冷视角不容忽略——“集中供冷”和“集中供暖”一样带来了成本的高企及对环境的影响。
供冷是供热功能的延伸,只要能集中供热就能实现集中供冷,这只意味着对原来热力站加以改造,安装制冷设备。众所周知,集中供暖也好,自家“独家”开启降温设备也罢,都会产生诸多能耗、对热岛效应推波助澜。事实上,这些问题,“集中供冷”也会遇见。
在各种形式的降温举措中,一门一户的安逸,幸福指数的提高,是看得见的,对安逸的追求,也是正当的。但我们必须看到某些“降温程序”对节能诉求造成的压力、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且从更多元、更自然、更理性的视角开启思索之旅。
这样说,并不是对“集中供冷”一味泼冷水。而是希望能有更切合“自然伦理”的意识和路径,为我们所用。
不妨以东北的“稻鸭农法”为例说明:稻鸭农法,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内的害虫、杂草,并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这比过往那种“杀虫靠农药”的消极应对之策,高明太多。由此获得的启示是:“以毒攻毒”不是终极解决之道。用“高成本”制约肆虐的“高温”,终不免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遗憾和错愕。“集中供冷”试验多年,但没有形成气候,经济和 会成本之高,是掩不住的问题。而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不仅能量变幻莫测,我们从“局部击败高温”所获得的快意,也可能流泻到别处成为某种失意。
古人在和高温挑战的过程中,颇具“自然心理”,摇摇鹅毛扇、坐坐凉床是“ 标配”,至于“ 凿冰降温”,那也是挺有想象力的——当然成本也不小。但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的思路,却具有“推广”意义。
用自然的方法,让温度降下来,既宜人,又宜生态,这才是最好的逻辑——推行某种大开大合的降温模式,不能离开综合成本、综合效益考量;而思谋更接地气、更显张力的降温、节能之策,则是题中应有之义——譬如通过对造屋材料的科研攻关,造出具有降温能效的屋子——或许短时间内我们还无法在这方面取得更大、更多突破,但梦想是一定要有的。
今日头版
文章/伍里川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