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杨坤直播“吊打”《惊雷》事件,最终以《惊雷》原唱六道的道歉落下帷幕。
“惊雷”本以为可以靠脚踩杨坤“上位”,也曾一度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结果却因涉嫌抄袭,消费了支持者的感情,不得不道歉收场。
因为几次直播互怼,杨坤也收获数十万元的直播打赏。
今天我来聊一聊这场闹剧背后的故事。
1、喊麦不被主流音乐人接受的原因
《惊雷》属于喊麦题材,按照某度上的解释:其主要形式是在 上下载一些伴奏,套用一些古诗词,带着伴奏对着麦克风喊。
第一,喊麦没有完整的曲调,且节奏单一,没有大的变化,更多的是以快板的方式“念”出来;
举个例子,如何将一首古诗词改成喊麦。
窗前,那明月光;疑似,这地上霜;举头,你望明月;低头,我思故乡。
(此处没有亵渎《静夜思》的意思,只为举例说明喊麦的节奏单一性。)
第二,喊麦歌词带有强烈的“江湖气”,大多还包含逆袭的味道
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将帝王将相、权谋斗争、兄弟帮派、才子佳人、沙场征战等词语融入到歌词中。
《惊雷》部分歌词
2、喊麦到底算不算低俗
“你不认可喊麦,至少不要歧视,大家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我见过我们屯里有耕地的,耕累了站在那 旮旯,对着太阳唱个二人转,没见过谁会唱《我的太阳》;吃完饭老百姓都是遛个弯扭扭秧歌,没见过谁跳芭蕾。”
这句话其实说的没有问题,脱俗高雅的艺术门类,有时候并不能直接让老百姓接受;高文化群体的趣味,有时候也无法在普通人之间得到普及。
至于说喊麦到底算不算低俗,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就是论事。
一方面,“接地气”、大众易于接受、且易于表达自己的方式并不代表低俗
互联 高速发展之前,受到文化、资本的限制,普通老百姓并不能直接生产文化,更多的是被动地成为大众文化的接受者。
简单来说就是,普通人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需要别人代自己表达。
但是,每个人又都有表达的欲望,也希望自己的真实生活被别人看见。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很多看似没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赚钱,而喊麦这种低成本、低门槛的手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喊麦也成为了普通人输出底层文化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自己生活的代言人。类似的方式还有抖音等短视频软件。
知名歌手吃大蒜被认为是接地气,普通人唱点“土味情歌”就算低俗,这不公平吧?
另一方面,那些打着代表底层人民的幌子,四处走穴捞金,甚至不惜采用偏激语言引爆观众爽点的人,不值得同情
早期的这部分人,怀揣理想,出产的内容没有脱离大众群体,也赢得了很多粉丝的青睐。
但是,随着资本的渗透,大量的喊麦人忘了自己的初心,打着自己“底层百姓”代言人的身份,获得粉丝们的鲜花和掌声,并以此四处赚取钱财,甚至不惜采用偏激语言、低俗的话语来引爆观众的爽点。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生产一种娱乐化、低门槛的商品供人消费和消遣。
更有甚者,个别知名人士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为资本主义输送弹药。
这样的行为,不仅不会得到明眼人的支持,更会招致人人喊打的发生。
3、关于庙堂和江湖之争,时间自会给出最合适的答案
随着自媒体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也带来了更多用户的民主性参与,
一方面,相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圈子越来越壮大丰富;
另一方面,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因审美趣味造成的对立,也越来越明显。
这就好比,同一行业不同群体之间广泛存在的“鄙视链”,其实很正常,不必要上纲上线。
另外,很多人喜欢喊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有多高雅,而是看热闹的成分居多,其实这本身也暗含了歧视的成分。
杨坤只是站在专业的角度说了一点“上头”的话,顺带着把一部分人没有言明的歧视公开化。
事实上,和抖音的短视频效果一样,喊麦有时候只为图个乐呵,专不专业、喜不喜欢取决于所站的角度。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孰是孰非很难说得清,倘若经典,时间自会为其正名。
我是@月老头儿,诉说人间故事,感悟真情冷暖,欢迎大家关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