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照片
2022年11月15日,北交所开市一周年。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项制度安排有效运转,市场生态持续改善,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
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开市一年来,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发展成效明显,市场生态良性循环,基本符合预期。
各方资源加速汇聚
良性生态逐步形成
据介绍,经过一年的发展,北交所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服务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功能逐渐凸显。北交所贯彻普惠金融政策导向,支持了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
三是各方资源加速汇聚的良性生态逐步形成。北交所开市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踊跃,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企业参与意愿激活,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其中合格投资者超520万户, 保基金、保险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中介机构加大投入。
四是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服务链条更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北交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一方面,转板制度平稳落地。另一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延伸,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推动形成了“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交易所”支持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尽早进入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激励机制更加明确,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更加顺畅。
“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
新三板活力增强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其中,新三板创新层培育和遴选功能增强,2022年分层完成后创新层公司共1723家,达到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557家新进入创新层企业中近七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企业挂牌新三板意愿提升,新增申请挂牌企业372家,同比上升2.4倍,其中超六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76家已摘牌公司重新申请挂牌。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北交所开市一周年来,各项改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北交所要继续做大做强,需要更多地寻找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外,要进一步发挥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定价的准确性。市场期待北交所流动性进一步提升,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并鼓励主流投资机构研究投资。
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
展现强劲发展韧性
开市一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努力克服诸多挑战。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创新特征鲜明。
从北交所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突出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总体业绩稳步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5%、19.4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与发展韧性。二是研发投入驱动创新发展。上市公司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专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积极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大股东增持等方式,积极与投资者共享成长收益。21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加大回 投资者力度。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七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截至10月31日,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321家,是去年同期四倍。申请挂牌企业中,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5家、摘牌后再次申 企业76家、获得私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投资的有128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00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