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仓廪实,天下安。
作为长三角区域“第一粮仓”、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江苏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撰写的《建议将全面推进水稻生产绿色发展、高水平建设“绿色大粮仓”作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工程》的建议,提出“建设世界最大的稻田绿色生态系统,巩固提升长江经济带‘国家粮仓’战略地位”,得到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追求产量转向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是中国农业自上个世纪至今的转型发展之道,也是张洪程问“稻”四十五载的科研攻关路。近半个世纪以来,张洪程用脚步丈量中国、于阡陌间感受农情,始终瞄准国家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水稻轻简化、精确化、机械化、绿色发展理论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一根“金扁担”,翻越“三座山”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给广袤的田野镀上了一层夺目的金色,远远地,一位老农牵着耕牛走来……“太美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赞叹道,“在中国,我又看到了一种原始美。” 时隔40多年,张洪程回想起这一幕,依然感到心痛,作为当时的陪同外国专家考察组成员之一,那刺心的痛使他常常陷入不堪的回忆。水田、老牛、铁犁,中国农业就是这样静静地、一成不变地耕耘了几千年。“农业太重要了,它是经济的命脉;种田却又太苦了,苦得人无处可逃。”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业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出生农村的张洪程从小看惯了需处处“弯腰”农活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深感农民不易、农业艰辛。如何让中国农民直起腰板,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压在他心中的“三座大山”。 1975年,对于大学毕业留校后的张洪程而言,科技创新便是一根能翻山越岭、支撑前行的“金扁担”。于是,他牵头建立了“新型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组,大胆提出以少、免耕为基础的一整套新型栽培技术,以此代替传统的精耕细作,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想法。”张洪程回忆说,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少免耕这一现代农业的全新观点以来,该技术一直未能在我国普遍推广。原因在于,少免耕在一些地区造成地力损耗、草害猖獗、作物产量不高不稳,这像三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在了人们的面前。 此后的七年中,张洪程带课题组成员在江苏各个农区做了大量试验,测定的数据资料放满了20多箱、分类装订了55卷,最终换来了重大突破。1993年,他领衔完成的项目“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水稻抛秧技术系统研究,阐明了抛秧稻生物学特性,揭示了高产形成规律,创立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这一成果使得江苏大地上的22个县市的农民最先挺直了腰杆,以站在田埂上抛撒秧苗代替了农民千百年来的弯腰插秧的传统,这一新型栽培技术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秧苗成活快、产量高。随后水稻抛秧技术在全国重点推广,在我国南方应用近亿亩,“扶直”了亿万农民的腰杆。
良法加良机,生产加“马力”
良法是农业的“软件”,良机是农业的支撑。在张洪程眼里,它们都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的“国之重器”。 为了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近10多年来,在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苏水稻等项目的资助下,张洪程团队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实践中探索水稻高产生育规律、肥水高效利用机理与定量化管理,以这些关键创新为基础,创建形成了水稻丰产“良法”——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体系”。 “这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江苏水稻项目。”张洪程充满自豪地说,他带领同事,从项目顶层设计到总体实施方案、重点试验设计等一整套计划的制定,再到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把水稻丰产高效研究作为项目实施的龙头,在兴化、姜堰、高邮、如东、东海等不同生态区实施百亩攻关试验,在姜堰、兴化先后创造了稻麦两熟制水稻亩产903公斤、937公斤的超高产纪录,在全省多地连续多年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纪录。” 另一方面,水稻机械化栽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传统机插栽培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普遍存在苗小质弱与大田早生快发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前中后期生育不协调等严重问题。”张洪程说,这些“卡脖子”难题不解决,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的步子就迈不大。针对水稻机插等“卡脖子”难题,他带领团队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创建了机插毯苗、钵苗两套“三控”育秧技术、“三协调”高产优质栽培途径及生育诊断指标体系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张洪程再次把目光聚集到了“无人化”的研究方向上。目前,该团队联合国内优势单位,通过应用北斗导航等技术,研制出了能一次性完成施基肥、深旋耕、精确播种等九道工序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以期用智能化“良机”配套高效化“良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稻麦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1.12亿公顷,粮食生产长期存在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差等问题。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投入使用后,每亩地的生产成本可降低120—150元,效率提高20%,节约人工2—3人。”张洪程说。
科学献建言,推动“高质量”
通讯员 吴锡平王一凡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