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句口头禅像病毒一样传遍了朋友:「我可以这么做,但是没有必要。」
「明明可以」代表了对自身行为的认可和接受,「没有必要」则透露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人生态度。这句话还是“解题万金油”,不管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它都可以完美解答。
以下
是「没必要怪」们的自述
「我可以生气,但是没有必要」
From Acher
毕业两年后,我开始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有火气的年轻人了。初入职场的时候,上司给我安排了和同事采访一位我仰慕很久的纪录片导演。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疯狂地做了准备功课,和我合作的那位同事则没有表现出多少热情,只需要做“接待制片方团队”的功课。结果还出事了,吊儿郎当的同事安排错了见面地点,要让对方团队在一个小时内从城北赶到城南。导演和团队自然大发雷霆,马上就要取消采访,还要求我方当面道歉。
足足做了一周的辛苦准备被队友毁于一旦,我当场就直接在办公室里指着那位同事责骂了起来,最后气愤地抓起包就离开了公司。被怒气冲昏了头脑,连上司电话都没有接。
后来才知道,上司领着那位犯错的同事去给导演道歉,再三协商之下,采访另选地点顺利完成了。而我则因为一时之气,错过了和自己喜欢的导演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
从此以后,我变成了一个不爱生气的大人。就算是对方做错,我也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迅速找到解决事情的最佳方案。这种处事方式直接改变了我的性格,温和而不具攻击性。我完全可以生气,但是没有必要。
「可以第一次见面就睡觉,但是没有必要。」
假西姆
前阵子,我在 交软件上认识了一个非常帅的男生。
聊了一段时间后,他主动提出想在周末约我见面。听到他的 “邀约” 后,我开心又激动地答应了他。和他吃完宵夜,已经是晚上 12 点半,他问我要不要去他家过夜。
我大脑飞速思考,告诉自己今晚去他家,意味着我或许能 “开一晚的斋”;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是互相喜欢,确定关系后,来日可不方长嘛。我承认我对他动心了。但我想赌一把,于是狠心拒绝了他的邀请。
第二天醒来,我微信收到了他的消息:“……你应该是我第一次想带人回家过夜的吧,我是真的挺喜欢你的。”
“那我下星期再去你家?”接着我去微博改了自己感情状态,从“丧偶”,改成了 “恋爱中” 。可以第一次见面就睡觉,但是真的没有必要。
「可以出门,但是没有必要。」
王火火
其实周末的时候,常常有人叫我出去吃饭逛街,朋友们也在同个城市。但坦白说,最近我的 交频率几乎降为了 0:不约饭,不约酒,不蹦迪。冷眼看上去,很容易会得出我是一个有点孤僻的人的结论。但其实是连续加班 5 天后的周末,一切微小的行为都会让我觉得很累。洗头,吹干,造型。简单的操作,都会让我在收到邀约后的喜悦逐渐消耗殆尽。于是,我最近都做了好好在家里休息的决定。我可以出门,但是真的没有必要。
「可以在一起,但是没有必要。」
Quito
凌晨四点,我和朋友从酒吧里出来,手机屏幕显示着他的 17 个未接来电。我再次假装没有看到,和朋友开心地坐在路边吃烧烤,微信又弹出来很多让人有紧迫感的消息——“发我定位”,“给我你朋友电话”……他是我最近很喜欢的一个男生。
刚认识的时候,我每天都很期待他的信息。只要看到弹出来的名字,快乐两个字就直接写在我脸上。但有压力的管束,很快就唤起了我的抗拒。工作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段允许我不 24 小时保持在线的关系真的很必要。这让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需要一个固定对象。
我们痴迷恋爱的甜腻,却厌烦恋爱之外的其他过度关心。再三权衡之后,我还是说了一句:我们可以确立关系,但是没有必要。
「可以加我微信,但是没有必要。」
还是我 Acher
小学同学阿蕉第 12 次加我微信了。逢年过节,我就会收到他在 QQ 邮箱发给我的祝福,祝福底下还有一句“什么时候有空,我们约个饭吧”。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我都会愣一下,然后果断删掉。倒不是因为我本性冷漠,或者太高冷,看不起阿蕉。
实际上,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确实是很好的朋友。上学放学都在一起,他不开心,会找我倾诉;我被老师批评,他会给我安慰。我们曾经在童年的某一小段回忆里互相扶持。但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小段路而已。这段友谊最好的归宿,当然是留在回忆里了。尤其在高中毕业后,阿蕉就继承了家里的花木场生意,后来还做起了微商,每天在 QQ 空间里宣传他代理的一款不知名的国产神奇洗发露。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已经走上了不同的路。即便他加了我微信,所有客气的寒暄也只能沦为无用的 交,真的没有必要。
然而大家可能也发现了,倡导「用力活着」的一批人,跟「活得很丧」的一批人竟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平共处的,甚至逐渐在观点对立中产生了共情。那就说明:不管我们是用力活着,还是活得很丧,只要能让自己更舒服就可以了。
这跟我们常说的「佛系心态」不一样。佛系是什么都 OK ,什么都可以一笔带过。而在这种“我可以,但是没必要”的状态下,我们其实清楚地知道内心的需求,所以才能在纷繁的条件里精准地获取不一定最优,但一定是最轻松的解答。毕竟,过分计较「得失」这件事,最是让人疲惫不堪。我们可以活得折腾,但是完全没有必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