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出现爆发性增长的产品时,一批资讯类APP却在野蛮生长。
趣头条就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这款2016年6月8日才上线的APP,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收割超4000万月活用户,估值达16亿美元,晋升独角兽。
趣头条吸引用户的法宝在于师徒体系和金币玩法,也就说用户可以通过看新闻赚钱,同时平台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
在这类APP中,从签到、每日阅读、推荐好友,用户使用行为被“明码标价”。然而,花样推广、诱导分享也暗藏隐患。有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刷屏之余甚是扰民;有的以蝇头小利,诱导用户分享传播涉黄文章。砸钱招来的用户能否留住?推广内容是否暗藏糟粕?平台监管如何对症下药?
人民日 :“刷新闻赚现金”APP亟待监管
人民日 道,“听说能赚钱,所以就下载一个试试。”大学生景成经朋友推荐下载了一款资讯类APP,“新用户按要求看几分钟新闻就能提现1元。”但他发现,真要想“薅羊毛”还得费一番功夫。以某资讯类APP为例,1万个金币约等于1元现金,用户提现最低额度为1万金币,根据平台规定,相当于用户需累计阅读8个多小时新闻或者观看近17个小时视频,才能挣到1块钱。
众多“刷新闻赚现金”APP
“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
这些或劝勉或鼓励的“鸡汤文”,如今却被不少 友吐槽变“馊”了:有的文章假借抒情式措辞,实则夹带伪劣保健品等虚假广告内容;有的则直接掺杂涉黄淫秽内容,以露骨语言大打擦边球。
为何变馊了的“鸡汤文”仍被肆意传播?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一些 称“一键转发神器”的文章转发接单派单平台,成为低俗违规文章传播的“幕后推手”,形成了一条涉及分发、营销、获利的产业链,而其常用手段便是以现金奖励诱导用户分享。
“内容涉黄违法,转发者就应担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用户需提高素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帮凶”。此外,宋建武建议各 交平台也应加强监测,提高对高隐蔽性违法内容的监控精度。
微信平台发布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对于以外部链接形式分享传播低级趣味、庸俗、有伤风化内容和推介淫秽色情 站等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据微信团队介绍,未来将持续加大对涉黄等违法违规内容的整治和打击力度。
“打击违法内容肆意传播背后的产业链,除了平台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外, 信、文化等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协作、统筹协调,消除监管盲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到,目前在实际处罚中对色情淫秽和涉黄内容的界定仍有待明晰,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既有判例加以界定,以进一步提高监管实效,对平台、内容生产者以及普通用户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趣头条爆发,“传销式获客”争议大
当然,对于平台,“真金白银”奖励和传播力极强的低俗内容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以行业巨头趣头条为例,只花一年多时间,其DAU(日活跃用户数)就过了千万。今年3月,趣头条宣布完成超过了2亿美元B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尚珹资本、顺为资本、小米、华新致远、创伴、光源资本等跟投,整体投后估值超过16亿美元。
在一二线城市,大家默认“头条”=“今日头条”。但在下沉市场里,还有一整个庞大的“头条系”矩阵,它们指的不是抖音、懂车帝、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北京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产品,而是趣头条、惠头条、淘新闻、东方头条等以返利补贴为主要运营手段的信息流产品。趣头条是其中做得最早,起量最快的一家。
趣头条页面
根据趣头条CEO谭思亮的说法,这个行业里的第一名在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的渗透率一直不超过20%,“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剩下的80%,是留给趣头条们攻城略地的空白,它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用户,手机里很可能还没有安装过任何新闻资讯应用。
根据此前的媒体 道,趣头条用户与今日头条的重叠度只有20%,与拼多多的重叠度可以达到60%,男女用户的比例大约为3:7,周人均打开次数超过50次,日均评论量超过28万条,人均阅读数超过20篇,以主导家庭消费的女性为主。
显然,这样的策略帮助趣头条避开了与行业巨头的正面交锋,并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扩张。根据猎豹大数据2017年度中国APP排行榜,趣头条在全 APP中排名第41,在资讯类产品中仅次于腾讯与今日头条。尤其在2017年12月新闻资讯类TOP25的榜单中,趣头条的增长速率超过500%。
不过,关于趣头条“传销式获客”争议很大。
法制周末 道,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师傅、徒弟、徒孙构成了上下层级,并且师傅还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趣头条的收徒模式符合传销的构成要件。”
根据趣头条的数据,收入最多的账 徒弟超过4万
不过赵占领指出,这种模式并不新颖,在互联 发展早期,PC时代这种模式就曾一度盛行,移动互联 时代,类似的做法也很多。
“只不过趣头条的收徒模式中,人们贡献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再加上它对外宣传收徒模式时,并没有将徒孙这一级奖励也大力宣传出去,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它不涉嫌传销。”赵占领说。
“平台对用户收徒的奖励制度,更像是一种有偿劳务,或者可以理解为烧钱推广,与传销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刘明祥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人民日 、36氪、法治周末等
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