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懂财帝
1998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获奖颇丰。
电影讲述了一个故事,楚门从出生以后,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在被直播。
他是一部全年无休的直播肥皂剧的主角,全世界都知道,除了楚门自己。
楚门主角的一举一动全都被监视,这本身是一个非常荒诞的故事。
而在无孔不入的信息泄露时代,我们很有可能成为楚门本身。
曾经阳光透明励志的Facebook,正在为你讲述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
1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美国《纽约时 》和英国《观察者 》爆出了一个惊天大新闻:
一家叫做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数据公司,非法窃取5000万Facebook用户资料后用算法进行大数据分析,根据每个用户的日常喜好、性格特点、行为特征,预测他们的政治倾向。
借助Facebook的广告投放系统,这家公司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有高度针对性的新闻推送,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最终达到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投票选择的目的。
他们和特朗普的竞选阵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司的投资人是死忠的共和党保守派支持者,特朗普的资深幕僚曾经是公司的副总裁,而他们的目的是在美国打一场“文化战争”。
一言以蔽之,你所看到的世界,正是他们精挑细选后想让你看到的世界。
几个数字足以看出这件事的热度:
纽约时 站上一般文章的评论不过几十条上百条,但这一次有几千条评论;
《观察者 》隶属卫 集团,卫 站上的 道被转发了14万次。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通过大数据来影响选民的政治倾向并不算是什么太新鲜的事,过去媒体上已经有不少相关的 道。
这一次之所以成为重磅头条,是因为:
第一,数据的量级实在恐怖,整整5000万Facebook的用户数据,接近Facebook美国活跃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美国选民人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这些数据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窃取后用于政治目的,媒体因此定性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泄密。
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奖结果揭晓,《纽约客》杂志两次夺冠:其中,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太平洋西北部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分析 道获得专题写作奖。
一时间,国内对于大数据的追捧如同现在大家对于区块链一样,洛阳纸贵。
懂财帝还记得,当时有个很有名的段子:美国某个内陆州一个中年男子向Target超市投诉,因为这家超市给他未成年的女儿投递孕期用品的小广告。
结果几天以后,这个父亲又来道歉了,因为他的女儿去医院做了检查,发现真的怀孕了。原来Target的系统根据她女儿近一段时间的消费购买习惯,自动分析出她有了怀孕的迹象。
这就是大数据的恐怖之处——可以在家人朋友、乃至本人知道怀孕之前,就先推算出你怀孕了。
Target虽然是一家规模很大的连锁超市巨头,但手头的数据毕竟只是用户买过哪些商品。
回到Facebook本身,坐拥22亿活跃用户的Facebook,数据规模要比Target大得多,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因此可以分析出来的东西就更多、更精准。
2
而在国内,由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力度仍不够强劲,我们的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航班、驾照信息,都被他人知道的近乎一清二楚。
仅在今年,关于信息泄露的 道似乎就不曾间断过,也常可以看到因贩卖个人信息被判刑的案例。
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是“内鬼”,都是我们常打交道的销售、中介或者银行职员。他们构成了一个“内鬼”、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下游代理商和客户的多层级结构。
在一个涉及25省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大案中,犯罪嫌疑人将“业务”划分成9条“专线”,几乎涵盖了个人信息的全部,比如车辆及航班信息、银行开户信息等。每条专线以专线主犯的微信或QQ名命名,其中一条竟然叫“为人民服务”。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对部分人来说,我们的数据就是待挖掘的宝藏,所以侵犯个人信息的事情见怪不怪。
前一段时间,雅虎承认30亿用户的数据全部被黑客盗取。我的同事知道后,赶紧花了两周时间,将在各个平台上的邮箱、 盘、 交平台等账 全都改了,大概140余个,并设计一个据他说十分安全的密码动态设定方法。
但保护个人信息肯定不能只依赖用户的防范意识,或者用户自绝于各类智能家居产品。
很多人对自己的隐私并不太注意,比如在商场或者在手机上随意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只为获得一小份优惠,但他们同样不想成为楚门。
对于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法律需要对侵犯隐私权作出更明确的规定。现有的《民法通则》相关规定有些粗线条,维权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其他监管和处罚手段加以补齐。
3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你用APP叫车点外卖订酒店时,起初很容易领到优惠幅度颇大的”神券”,用的时间越久,领到的优惠券越小。
而同样的,根据手机型 不同而给出不同收费待遇的还有某视频 站,”视频 站会员费安卓和iPhone收费不同,iPhone年费248元,安卓登陆同一个账 年费178元”。
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全怪自己”点儿背”,你可能只是被大数据算法自动识别为”熟客”。
懂财帝身边一位技术研发经理爆料称,自己所在的 站也会给用户进行”画像”,根据用户信息、订单、行为等等推测出其喜好,再针对性地给出产品,可以极大地提升用户感受,能避免用户被无故打扰的不适感。
其用户画像维度包含多方面:用户个人资料、会员等级、行为、订单特征、其 交 站信息、搜索 站搜索信息、职场 站信息、内部客服信息等。
用户画像可以适用于多个场景,比如,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在搜索时会看到更多的奢侈类商品;有孩子的麻麻会发现 站向你推送婴幼儿产品的比例很高。
同样,如果通过一个人行为及其购买行为分析,可以判断他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为了”拴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平台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而对于粘性较强,在购买时受价格影响较小的优质用户,那么平台在推送优惠时,会选择性将其屏蔽。
用户画像的应用场景远不止”杀熟”一例,试想一下,如果电商平台存在 “好次掺卖”的情况,对于质量较为敏感的客户, 站则发优等品的几率较高。而对于投诉较少的”老实人”, 站发次品的几率是否会更高?
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三倍。
这种基于平台内部系统算法的行为往往很难取证,更是鲜少有用户会为了”块儿八毛”的蝇头小利维权投诉。
对于喜欢吹毛求疵的 交”大v”根据系统算法,他们的影响力高于普通会员,在客服人员处理其投诉时被识别,从而更快、更好地被响应。
懂财帝认为,“大数据杀熟”,到底是不是价格歧视、是否违背了相关法律,或者说,需不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对这一现象加以明确限制,这些也值得讨论。
但不管最终如何定性,技术如何进步,一个诚信、透明、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抑或对应的市场伦理——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应该是一个成熟的商业 会所应该追求和呵护的。
懂财帝(微信ID:znfinance):一个沉沦财经十年的媒体人,一个混迹证券与PE多年的投资人。用最轻松的笔墨,嬉笑怒骂,说人话,聊财富,话投资,谈人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