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谋超越 成都软件产业发展风头正劲

12月24日,第二届“蓉贝”软件人才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以下分别简称:第二届“蓉贝”大会、第十八届软洽会)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圆满落幕。第十八届软洽会以“开放·融合·协同”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杨伟院士,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用友 络、东软集团等国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精英、“蓉贝”软件人才等500余家企业代表,共1200余人次现场参会,在线视频直播总观看人数39万余人次,在线照片直播总浏览人数1.8万余人次,现场集中签约8个重大项目,全年软件产业累计签约投资额超过4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1—11月,成都市软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23.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软件业务收入3416.1亿元,同比增长12.6%,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打造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

创新贡献“成都力量”

发展软件产业,成都风头正劲,亮点频出。201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的出台,为全市软件产业发展擘画了蓝图。以此为开端,对标国家战略,成都软件产业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定目标,努力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成都大力引育软件龙头企业,加快布局落地国产关键软件及平台化软件重大项目,持续丰富软件应用场景,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天府市民云”等应用平台,大力支持首版次软件产品和国产软件规模化应用,坚持举办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

通过加快打造软件平台载体,成都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全国四个数字货币试点城市之一,天府软件园获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成都提前谋划,抢占先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今年7月,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天府软件园公司等企业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项目,并在刚刚落幕的大会上正式揭牌。

这意味着,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公共平台,未来成都将释放强力势能,为我市乃至全国的工业软件产业协同发展、深度优化布局带来新的无限可能。

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产业发展蓄积势能

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刚刚落幕的第二届“蓉贝”大会暨第十八届软洽会主题大会上,成都市发布了“2020年成都市软件人才榜单”和100个“成都市软件产业机会清单”,并为第二批“蓉贝”软件人才颁发聘书。

近年来,成都不断夯实软件人才支撑,大力实施“蓉贝”软件人才计划,重奖软件人才,全面优化软件企业营商环境,软件人才从业环境、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在蓉全球软件百强企业达24家,成都市首版次软件产品27件,软件类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12个,累计认定“蓉贝”软件人才232名,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近40万人。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成都软件产业正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在国家战略布局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中,成都积极争取,主动谋划。根据此前制定出台的《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评选办法》,推动建设4个新型软件学院、8个软件新工科基地和18个软件实训(实习)基地,全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

作为第十八届软洽会的重要板块,12月24日下午,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专题会议顺利举行。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分别与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成都市青羊区人民政府签订了校地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协议。随后,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还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协议。

在随后举行的授牌仪式上,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获得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人才基地”授牌。另有多家高校和企业获得“新型软件学院”“软件新工科基地”和“软件实训(实习)基地”授牌。

争创“中国软件名园”

助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建平台、引人才、定目标,成都正向全国软件产业第一方阵进发。

2010-2019十年来,成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年平均增速达24.1%,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的领军标杆城市,正加速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中国软件名园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国家战略布局带来的机遇,成都再次主动出击,力争把特色做亮,把产业做强。

“要逐步形成‘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名校、名会/展、名赛’完整产业生态体系”——第十八届软洽会上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力争到2022年,成都软件业务收入突破55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全国百强软件企业达到6家,国家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或入列关键软件攻关企业累计超过25家,亿元以上企业超过450家;核心载体和 会载体总面积超过2800万平方米;核心聚集区软件产业集中度超过65%;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16%;争创2个“中国软件名园”、2个软件类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关键软件协同攻关平台;推动在蓉高校创建2个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随着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成熟,软件正加快融入经济 会和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成都已经做好准备。接下来,成都将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3.0版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软件人才服务保障力度。新的时代,成都将坚定站位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抢抓软件产业战略机遇,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研发基地,奋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程序员之都”和“世界软件名城”。

嘉宾点赞成都

人才环境俱佳

成都软件产业发展大有前景

为软件人才“鼓劲”,为产业发展献智。年末的这场软件产业盛会赢得了业界多方点赞和支持。在第二届“蓉贝”大会暨第十八届软洽会主题大会上,来自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华为公司等在内的多位重量级嘉宾纷纷发来视频贺辞。会议期间现场嘉宾云集,“人才”和“环境”更是成为热议的关键词。

人才培养:高校给力 氛围浓厚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人才?2020年成都市“蓉贝”软件人才行业领军者、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平分析道,在培养人才方面,成都的高校和企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注重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企业奖励创新人才和突出贡献者,从这两个方面发力,有希望培养更多工程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工程人才。”姚平说。在他看来,“蓉贝”计划起到了引领作用,成都为软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韩健表示,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在全国软件产业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全国领先行列。韩健认为,软件产业属于以人才要素为主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成都市高校、科研院所、 会培训机构众多,对标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成都市在数字娱乐、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优势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软件人才的吸引力,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创新氛围。

产业环境:技术支撑 链条成熟

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舒红平看来,成都在软件产业领域拥有非常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和技术两方面提供了助力。第二,政府支持力度大,其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水平都很高,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成都是中国软件名城,具备发展软件产业的良好环境。”四川永中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表示,该公司将西部研发基地放在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被成都背后的技术支撑所吸引。此外,成都在软件行业中的产业链十分成熟,包括和上下游之间的配合,企业之间的合作等,都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创新的机会。刘峰还透露,公司计划未来三年之内还将依托于成都服务西部市场,推动企业长足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1月25日
下一篇 2020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