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可以取代人类画家吗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的时代。很多看上去专属于人类的领域,正在经受智能化大潮不间断的冲刷、侵蚀和淘洗,绘画也不例外。

面对人工智能绘画创作能力日新月异的进展,有人感叹:“我们正在目睹艺术的死亡。如果创造性工作也会被机器淘汰,人类还拥有什么?”

人工智能绘画创作的内在机理

人工智能绘画工具不是近几年突然出现的,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了。用人工智能进行绘画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美国艺术家拉博斯基用示波器制作的数字作品,主要是曲线集合的有序变化,非常抽象。事实上,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绘画工具,还不能创作写实作品。这种情况随着人工智能绘画程序“亚伦”的出现而改变。“亚伦”不是在电脑上生成数字作品,而是通过控制机械臂去作画。经过不断迭代,到上世纪80年代,“亚伦”已经可以进行写实创作,其风格是程序开发者哈罗德·科恩创作的翻版。

近年来,深度学习神经 络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创作水准的快速提升。今年非常热的人工智能绘画程序,如Disco Diffusion、DALL·E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都建立在深度学习神经 络的基础之上。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绘画程序的创作,本质上是计算。科学家把程序接入一个绘画数据库,再用算法对这些作品进行视觉风格的分析和学习,进行图像模式的识别和计算。现在,人工智能绘画已经进入“text-to-image”(文字生成图像)的新阶段,用户打开人工智能绘画程序,提供一个词群来描述所想要的内容、风格、材质,绘画程序就能进行解析,生成相应风格的画作。

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仍不可替代

由于人工智能绘画程序是基于“前人的数据库”去创作,其演化建立在当下这一刻往前所有艺术风格的数据库之上,其表现手法和风格,跟这个时代最前沿的风格相比,是有些滞后的。以笔者所在的插画领域为例,这个领域的活跃艺术家,还在一分、一月、一年的时间进程中,创造着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风格和“艺术史”。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到有自我意识了,传统绘画仍有其不可替代之处。人的艺术创作,是跟物质、跟真实世界的互动,画面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有触感、有味道、有人的精神参与的。只要人的肉身还存在,人类就会有对肉身感知、表达的持续渴望,其结果是,手工、手感、手绘会不断焕发生机,让传统作画方式回到艺术领域“收复失地”。

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智能绘画

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新的工具来展示自己的创意。随着人工智能绘画对算力和计算机硬件要求的降低,越来越多的人用人工智能画画,人们对它的接受与认知,会逐渐从猎奇转变为欣赏。人工智能作画,也可能会像摄影、电影那样,逐渐从一门技术变成了艺术门类中的一种。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2年10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10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