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产品或服务的起点是用户。
用户有某种欲望就会产生需求,而我们就通过产品或服务这一工具,去帮助用户解决需求。
可需求从哪来?
用户调研、用户访问等,叭叭叭一连串方式,可用户的评论你是否留意过呢?
我留意了,结果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达的话,那就是用户情绪。
换句话说,用户很多时候评论时,可能只是在表达(或宣泄)一种情绪。
看几个例子吧。
评论1:某在线教育直播App,目标用户是中小学生。某用户评论说:
“艹,这个垃圾软件泄露了我的身份信息,手机 ,微信 ,QQ 都让他们知道了,天天打骚扰电话,不要相信,还要钱的,顶我上去”
这句话透露出三个信息:
由这三个信息,层层叠加,就汇总成了最后一句话,即“顶我上去”。
潜台词就是:“你们侵犯我隐私,打扰我生活,课程竟然还收费,你们触犯了我,我非常愤怒,因此一定要举 你,让全世界都知道”。
我们来做个假设:
假如课程是完全免费的,那企业给Ta打电话,还会觉得是骚扰吗?我想不会。
假如不会,那Ta还会觉得手机 被泄露了吗?我想也不会。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着给出一个结论:收费课程冒犯了用户的认知,让其产生愤怒的情绪,为了表达这种情绪,Ta找到了两个合适的理由,并最终通过差评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需要注意一点:这并不代表该用户的需求就一定免费课程,只代表免费的课程不会让Ta愤怒而已。
评论2:某通讯App,目标用户是全民,小到刚会走,大到九十九,某用户评论说:
“更新完了,xxx信息显示居然按照发布时间开始排序,你知道有多不方便么!!!????????更新的人没脑子的么??”
从这句话透露出来两个信息:
再从“居然”一词,以及这一串(“!!!????????”)符 等,我们可以看出Ta的情绪属于异常愤怒状态。
潜台词估计就是:“你的这种排序方式让我非常非常不爽,我就没见过这么没脑子的设计,你是Zhu吗?”
我们也来做个假设:
假设发布时间排序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Ta还会愤怒吗?我想会的。
为什么?
当然,这也不能当做一个产品的需求,因为这只是极个别的用户在表达自己的一种不满情绪,发泄完毕,过几天Ta也就习惯了。
评论3:某知名咖啡连锁店,几乎开遍了全世界,某用户评论说:
“xxx是吧,这种上流 会享受的样子,东西做的跟****一样,还贵的要死”。
通过分解,我们可以得出三个信息:
我们简单解读一下,Ta将喝咖啡定义为上流 会的行为,也把咖啡好喝(Ta的标准)当做上流 会的基础,但面对价格时,Ta瞬间又回到了非上流 会。
我们继续做假设:
假如喝咖啡免费,Ta还会如此愤怒吗?我想不会;
假如Ta对所谓的上流 会有所了解,Ta会愤怒吗?我想不会;
假如Ta习惯咖啡的口味,Ta还会愤怒吗?我想还是不会。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得出几个结论:
评论4:某连锁快餐店,基本遍布了祖国的1/2/3/4线城市。某用户评论说:
“店员看我在自助机上操作,忙过来提示说明,手机点单满30减5元。不会操作也耐心帮忙。取餐、出餐很快。人很多。就是位置比较偏,手机信 就一格,一直耐心等着转啊转啊转…”
上述三个评论,均是差评,这次我们来看一看,五星好评是否也会有有意思的点?
通过解析用户评论,我们可以得出四个信息:
依旧,我们来解读一下:店铺虽然偏,手机信 也不好,店员还给用户推荐活动,但用户对整次就餐体验非常满意。
为什么?
一是店员主动帮助用户操作自助机,让用户觉得自己被关注了,不是没人管,也不担心误操作,有安全感;
二是店员推荐的活动是对用户有益的。
接着,我们继续做假设:
假如店员并未帮助用户操作自助机,而恰好用户面对自助机不知所措,或者由于信 不稳定,导致支付失败,那用户还会给出五星好评吗?我想不会;
假如用户取餐时间长,而手机信 又不好,Ta还会给出五星好评吗?我想不会;
假如店员推荐的活动对用户没有直接的益处,Ta还会给出五星好评吗?我想也不会;
最后,我们还是来尝试总结一下:
通过上述四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用户评论可能只是在表达(或宣泄)一种情绪而已。如果你想从评论中找到需求,可能需要先卸掉用户的情绪,再抽丝剥茧般找到隐藏在用户情绪之下的需求。
关于如何卸掉用户情绪?我给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聆听用户说话,并给出积极响应。
如果是当面交流的话,可以双眼注视着用户,让Ta感受到你在关注Ta,并在合适的时机回应用户,可以是“嗯嗯,对”、“是的,确实如此”、“这点您说的太好了”等;
如果是线上评论、留言的话,我们也需要表达已知晓其问题,并会积极做出改进等;
2.对用户表达歉意。
比如“您的反馈我们已知晓,产品带给您的困扰,我表示非常的抱歉,我们会认真权衡,争取做出让您更满意的产品。”
需要注意一点,虽说是表达歉意,但不代表卑躬屈膝,也不代表就一定是产品的问题;
3.对用户表示感谢。
无论用户评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对Ta表示感谢。
比如“谢谢您中肯的意见,我们会考虑的~”;
如果Ta的评论真的让你找到了需求,那可以尝试给予其一定奖励;
4.请用户帮忙。
比如“感谢您的评论,您的问题我们已收到,在此我有个不情之请,能否帮忙将您出现问题的界面,截屏发送给我们,便于定位、解决问题,再次感谢~”;
5.给出建议。
用户反馈某个功能有问题时,您可以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写在最后
与朋友、家长、同事发生争吵或争执时,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能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在讨论或解决问题。
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与人争论,是否也如此呢?
欢迎留言一起交流,如果文章对你的朋友也有用,分享给Ta,说不定对Ta会有所启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