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住在令人沮丧的农村,或是都市里的贫民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比中产阶级郊区长大的孩子,坐监服刑、辍学、失业的机率多出好多倍。
可是从这些人的故事中,你选择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去诠释,大幅透露出你的世界观。
很多人会认为,像这样的年轻人,应该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另一些人则以为问题的焦点是他们欠缺机会,根源是家境贫穷或学校太烂。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偶尔思考一下以下这些解释,大概会觉得其中有些颇有道理。
有一种论调是某些人纯粹太懒惰、太不负责任或太没脑子。
至于那些懒惰、不负责任、愚笨等性格有缺陷的人,之所以比较容易犯罪,原因正是相同的道德缺失,从一开始就导致他们沦落至贫穷的境地。
些人的小孩在学校表现逊色,原因是父母怠惰或疏忽,不知管教子女培养良好的习惯,何况智力本来就有一部分是遗传。家境贫穷的少女意外怀孕,是因为她们轻浮放荡,性格脆弱的人,比较容易染上抽烟、嗑药、暴饮暴食的毛病。
另一种版本的理论是,穷人的文化与众不同,养成不了勤奋工作、负责任、自力更生的「中产阶级价值观」。
然而,不管将问题的根源归诸于个人或文化,这类论调基本上是一致的:性格不良导致贫穷,以及伴随贫穷而来的诸多问题。
性格瑕疵这个理论让人难以抗拒,因为它吻合人们平素喜欢追究导因的心理。
当我们企图了解某人行为背后的因素时,心理首先会直观的去搜索那个人本身;这种准则很有道理,因为人的行为往往受信念、企图、能力等因素左右。
此外,性格瑕疵理论明显具有若干事实基础,毕竟和鲁钝、欠缺自控能力的人相比,拥有坚强意志的聪明人更可能成功。
不过,人的行为也会受特定情境所左右,如果不考虑这项事实,只提性格瑕疵论就太言过其实了。
●是环境造成?也不对
我们在强烈的偏见影响下,在看某种情节时,就好像在看一片透明玻璃;此外,我们也会以某人的性格为基础,藉以解释他的行为。这种偏见一再重演,次数多到研究人员开始称之为「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归因谬误应用在多种情境上,例如大学毕业生都聪明、瘾君子都意志薄弱、拿食物配给券购物的人都懒惰。这类归因谬误之所以盛行,原因之一是思考人比思考情境容易多了。
后来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判断的时候,如果同时必须做另一件事,而因此分心的话,那么忽略情境的倾向就更严重了。
换句话说,当你赶时间、忙碌、休息不足、负担太重的时候,更可能对别人的情境视若无睹。
我们得多花额外的心思,才会想到大学毕业生可能因为家族人脉而受惠,或想到领食物配给券的人或许工作也很勤奋,只不过受限于低薪工作,赚不了多少钱。
对于自我损害的行为,另一种常见的解释与性格瑕疵理论不同,它会将情境考虑进去。
这套理论主张,贫穷本身导致这些生活问题;穷人之所以更容易犯罪,在于欠缺谋生的正当契机。
穷人家的小孩在学校表现不佳,是因为贫穷地区的学校请不起优秀的老师,而家长也比较没有时间协助孩子做功课。
由于缺少稳定、收入好的工作,交往的男女就比较不会正式结婚,进而组织稳固的家庭。
此外,穷人比较容易有健康问题,原因出在缺少营养的食物和良好的医疗照护。
追根究柢,穷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并未与中产阶级有何不同。
简言之,贫穷的环境造成不良结果,因为资源匮乏导致欠缺机会。
专家学者也经常提出同类型的解释,呼应许多探讨不平等的研究;那些专家学者往往生活优渥、立意良善,试图解释穷人的问题或症状。但上述两派的分析都太过局限,也都半对半错。
性格瑕疵论和贫穷环境论各有自己的论调,本质上和先天(性格瑕疵)对后天(环境)的辩论一样,但也犯了只考虑局部而非顾及整体的问题,也就是先天和后天永远携手并进,因为我们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并不是一套僵硬的行为,和飞蛾扑火的本能还是不大相同。
人类会以特定方式因应环境变化,所以目标应当是理解人类天性,以帮助我们做好准备,不论环境中的资源丰富抑或匮乏、不平等的程度是高是低,都能够见招拆招。
一旦弄懂这一点,我们就会了解为什么富裕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思考与行为都迥异于在穷人家长大的孩子。
更要明白生活在高度不平等情境下的个人,又为何与在平等条件中生活的人,行为大不相同。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开始体认到,不平等如何改变我们的本质。
环境论的背后出发点良好,避免责怪、歧视贫穷与处在恶劣环境的受害者,把问题焦点放在欠缺资源与机会上。
然而这种方式流于过度天真,因为此派论点假设,穷人所做的决定和行为,与中产阶级并无不同。
可是,同时经历过贫穷和富裕生活的人都能证明,生活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的人,思考与行为确实有天壤之别,其中一个差别是对未来的看法。
●贫穷者的共通经验把握当下 所以穷
我小的时候,星期六会去好友家里玩。好友的父母都上过大学,他们家是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
他母亲是保险经纪人、父亲是警察,人都非常好,可是有些行为令我茫然不解。
例如他的妈妈会说:「今天天气真好,你们两个打算做什么?」毕竟是周末,她预料我们会好好规画一番。
如果我们两个真的有计划,大概会回答:「十点到十二点打篮球,午餐吃水饺和酸辣汤,接着打电动打到天黑。」可是我们当然没有计划,至少我可没有。
后来有一天我才赫然醒悟,原来好友真的悄悄替我们计划。对我来说,所有的准备都是紧张兮兮、假正经,还有点娘娘腔,在我的世界里,男子汉只活在当下。
这种只顾当下,几乎不假思索的讨厌假正经的心态,多年来替我惹了不少麻烦。
后来我进了大学、出 会找到工作,可以说是卯足全力,才学会我那些中产阶级出身的同学,浑然天成的严谨、勤恳和井井有条。
如今我把这种极度把握当下的心态,视为出身贫穷者的共通经验。
当然,这种人生观显得损害自我利益;如果想要脱离贫穷,不就应该好好规画未来、存钱、选择复利的神奇投资。
然而出身贫穷的人,根本不会从这个角度思考未来,他们的观点和政策专家、新闻名嘴的解释相去可有十万八千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