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小红书表示今后将尝试推出踩坑榜,但 友们仍喝倒彩。
图源于微博评论区
曾是清流,却屡因整改登上热搜
但在7月底小红书却又因“下架”一事登上热搜,当时 友们便猜测是由于小红书因之前爆出的各种负面新闻而被下架整改:从4月份就有媒体 道小红书上有大量的烟草软文,后续也爆出了小红书在其当时用户人数就已高达2.2亿人、月度活跃用户达八千多万的情况下,仍存在涉嫌未经用户同意收集用户隐私的事件。
而以种草闻名的小红书,其内容品类已经扩大到美食、出行、泛知识等诸多领域。其中出行已成为 区头部品类,也是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种草”还是广告?美照背后藏着巨大利益链
图源于小红书截图
图源于 友评论
友吐槽
除此之外,大量 友也纷纷打假 红打卡地,晒出无滤镜图片打脸 红景点。
友打脸滤镜景点
友打脸滤镜景点
友打脸滤镜景点
友打脸滤镜景点
当文艺大片感咖啡店变市井角落咖啡摊,宫崎骏电影感的风卷草原变桥下河滩小草地,这些“毁情调”的 红美照是否能真的促进消费?
不仅咖啡店,大量行业靠“打卡”的线上推广来稳定经营。
从素人流量到一键代发
优质内容分享鱼龙混杂,互联 大环境下小红书绝非个例,美团、微博都曾是 红打卡的主力军,不过微博打卡水分一直被消费者诟病,美团也一直以商业化著称,一直以真实评价为主打的大众点评,却被吐槽越来越像小红书,在真实内容与商业的流量互搏下,大众点评也不再大众,甚至首页也推出了和小红书界面模式一样的“探店达人”板块,曾经的用户真实打分软件也变成了商家们的流量广告之地。和小红书类似的是,大众点评同样看中“素人流量”的价值,通过营造真实性拉近用户距离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因此也催发了不少“打卡达人”“探店达人”来刷分帮助商家上榜,真实性在流量变现面前早已不堪一击。
图源于大众点评截图
这样“代发”如同当初的淘宝刷单一样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不少人参与其中,其中还有 友宣称,因有小红书素人资源,对接品牌方在小红书做图文直发并从中获利一千多元。
图源于豆瓣截图
品牌方除了找 红流量博主,其它大量推广都是找的代发来引流,不少代发甚至被打包成一个项目,内容都准备好,只需要代发者直接点击发送即可。对于消费者而言,刷分上榜、探店踩雷尚还有商业化的说辞,但“一键代发”的行为毫无真实性,也没有任何的消费保障与品牌保障,极大地误导消费,这样的行为是否太越过底线呢?
图源于豆瓣截图
图源于豆瓣截图
律师:“滤镜景点”涉嫌商业欺诈
北京炜衡(广州)律师事务所的王家恒律师表示,“滤镜打卡地”是误导消费者,无论是 红打卡地还是探店或是产品推广,都属于商家的推广行为, 红博主与平台作为一个类似“中介”的存在,在促成消费后,而消费者发现其推广与实际不符合时,这类行为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商业欺诈!
“不止商家,平台,博主都有责任”,王律师称,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据此,认定为欺诈行为应当符合以下要件:一是经营者有欺诈的故意。经营者有欺骗他人并且希望通过欺骗行为获利的明知而为之的主观心态。二是经营者有欺诈的行为。经营者作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使事物表象与客观真相不符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而这类消费者感受到欺骗的“打卡引诱”大多隐瞒了其真实情况,在法律的界限内已经属于欺诈行为,具体责任还需要具体案件分析。
王律师还表示,即使是帮忙代发推广文也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一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本质上仍是欺瞒行为。目前,该产业还处于灰色地带,监管的余地还很大,但法律应该制止,因为此现象并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大力整顿。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此类事件的消费者对于构成欺诈的行为认定不明确,大部分消费者仍不知自己的被诱导“踩雷”属于欺诈,又因商家此举有一定的隐秘性,消费者往往只能忍气吞声。王律师还介绍,大多数消费者觉得自己只消费了几百元,不愿因此打官司,觉得法律成本过高而默许了此现象,个案往往发展成了集体欺诈。以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说因此打官司确实费时费力又麻烦,但这样的消费者群体相对庞大,还是需要以整顿市场来解决。
【实习生】李丽珍
南方探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