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这样的数字化工厂,“十三五”期间将建更多

从原料到成纱的自动配送、从原料选配和纺纱工艺参数的优化、各工序设备的集成信 控制,设备运行状态和半制品质量在线检测与故障分析,远程控制,断纱自动监测与调整……

这一系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成果已经在江苏大生的生产中得以应用。“棉纺数字化车间”的雏形已经形成,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赞叹不已。

时至年末,“十二五”已进入收官阶段,“十三五”即将开启,新常态下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 +”行动计划,对新时期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也在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加速数字化、 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成果在行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智能制造应用水平,以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我国纺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12月1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的全国纺织行业两化融合推进大会暨“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举办。

会议从政府、行业、企业层面介绍了两化融合的实施路线、发展思路,并对近年来纺织行业在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两化融合重点技术成果进行展示、推广和交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处长王建伟,中纺联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中纺联副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叶志民,中纺联信息统计部副主任翟燕驹,中纺联相关专业协会的领导,有关信息化领域的专家,以及纺织院校、纺织企业、纺机企业的代表2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江苏大生集团的数字化纺纱车间。

“十三五”建立若干示范工厂

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两化融合的表现时,夏令敏指出,互联 与纺织工业的融合在加快,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应用、公共信息服务、精准营销、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效果,数字化、 络化、智能化生产制造也涌现出一系列基础成果和应用案例。

中纺联在棉纺织行业率先进行了信息化改造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由政府部门指导、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参与的成功推进模式。此外,行业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得到增强。

谈到“十三五”时期纺织业两化融合工作着重点时,夏令敏说,一是要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水平。

二是要总结棉纺织行业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经验,将成果和经验在全行业进行推广,继续深入开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内容的试点工作,建立若干智能制造生产线、示范车间和示范工厂。

三是在纺织之光基金会的支持下,加大两化融合技术成果和应用的推广力度。

四是加强行业信息化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五是要着力打造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王建伟高度评价了纺织业开展两化融合的工作。他说,纺织业两化融合的试点为其他行业起到了带头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本着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通力合作的原则,明确定位实现共赢。

王建伟提出,工信部将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国际合作,注重人才培养,并加大财政对两化融合的支持力度。

从2013年开始,工信部就把纺织行业列为开展信息化改造提升试点行业,在棉纺织行业实施《基于在线生产监控的企业管控集成试点与推广》项目。

据翟燕驹介绍,共有两批13家棉纺织企业参加了试点,取得一系列重要项目成果,以此带动了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在线生产监控水平的提升与集成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较大提升。

翟燕驹认为,纺织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在于管控集成,下一步将把棉纺织行业试点成果和经验在全纺织行业进行推广,并针对不同子行业建立相应的示范系统。

前述江苏大生通过两化融合实现纺纱全流程智能化的背后得益于经纬E系统的支持,经纬软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部经理章国政介绍,以棉纺织设备的数据采集为中心,集成产品质量数据、环境数据、能耗数据、人员数据,实现了ERP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无缝连接,并实现以订单流程为核心的“智能调度”,优化排产,最终实现纺织企业“管理模式升级”。

分享实践经验与技术成果

本次会议也是“纺织之光”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现场推广活动,来自纺织企业、纺机企业、纺织院校的专家介绍了各自在两化融合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

作为全球最大的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鲁泰纺织两化融合工作也走在了行业前列。

据公司首席信息官李文继介绍,到目前为止,公司已成功自主设计、开发和运行信息化模块144个,形成了以ERP为平台、包括协同办公系统(OA)、人力资源系统、金蝶K3财务系统、产品设计系统(CAD)、集成设备中控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筒子纱染色控制系统,将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等高度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

智能制造技术在纺纱工序的应用,使得纺纱工序流程变短,万锭用工在20人以下,且大部分工作在中控室及试验室中完成,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使纺纱工厂真正实现了“早班有人,中班少人,夜班无人”的现代化智能生产。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成认为,“两化融合”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机遇。随着人力成本、原料成本、能源成本的提升,以及生态环保的升级,印染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而这一切的破解之道就是“互联 ”+“制造”的两化融合,如果制造业不能互联 化,就没有出路。

针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这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院长丛洪莲介绍了针织设计智能化、针织织造智能化、针织管理智能化等针织智能生产关键技术。

在设计方面,首创了国内外唯一适用于各种经编织物设计的CAD系统,可进行二维织物仿真和三维织物虚拟展示,效果逼真。

在织造方面,通过CAM系统技术实现了基于图像处理的疵点在线检测与断纱自停功能、基于神经 络控制技术的纱线恒张力控制功能和基于图像处理的梳栉自动对位功能。

通过针织MES技术,可实现针织管理智能化,应用中可节约人力成本15%、纸张消耗减少10%、工作效率提高20%。

作为行业信息化开发龙头企业,北京中纺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在业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公司总经理刘斌介绍说,其开发的棉纺织信息系统通过ERP技术实现了企业经营业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物资仓储管理、工艺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应用。

随着服装个性化的潮流,服装定制也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上海和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3D/2D 服装用人体数据资源及产业化智能体系”,通过建立3D/2D人体数据资源体系,使3D人体测量技术的产业化成为可能。

公司三维事业部部长慕薇薇说,该体系配合三维扫描、数控裁剪、智能吊挂、智能仓储等系统,可以为服装生产提供智能化、 络化生产解决方案,为服装的个性化定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关注纺织服装周刊 请长按二维码

关注TA潮 请长按二维码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5年11月11日
下一篇 2015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