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首飞30周年之际:“飞豹”精神大写真

“飞豹”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也是“飞豹”首飞30年。

“飞豹”的研制始于1977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它的研制成功是中国实现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历史性跨越,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飞豹”研制也是航空工业一飞院在改革开放道路上一段精神和意志的征程,是中国航空工业在时代的召唤中谱写的一曲长空壮歌。

在“飞豹”研制过程中,孕育形成了“飞豹”精神:献身航空的 国精神,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情和谐的团队精神。

在今天,这种精神仍然生动、强劲而有力——

“飞豹”!“飞豹”!

1988年12月14日,这一天的阎良天气晴朗。在试飞中心机场塔台周围,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部队首长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千余名群众被紧张和兴奋包围着,他们期待着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轰七001架机首飞。这天早晨,承担试飞任务的试飞员黄炳新将家里、办公室的钥匙都交给了政委,这是黄炳新飞行以来唯一一次交钥匙。

15时许,试飞英雄黄炳新驾驶着轰七飞机腾空而起,直上苍穹,18分钟后, 飞机沿轨迹下滑,安全着陆。型 总师陈一坚院士这样形容这18分钟,度秒如年。是的,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8分钟,宣告了中国第一架超声速歼击轰炸机的诞生, 也将一个能够自行设计、独立完成复杂机种的填补国家空白的设计研究所永远地载入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史册。

“不可理解,无法想象”,一位美国评论员在刊物上这样慨叹轰七研制。后来, 人民赋予了轰七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豹”。

“飞豹”飞机成功的背后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飞豹”是在没有原准机条件下按照“一机两型”标准全新设计研制的机种, 当时,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条件异常简陋的一飞院,受到了来自技术、质量、进度、经费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但一飞院人坚信没有攻不破的雄关,没有越不过的海, 艰难孕育着如同自己生命的“飞豹”飞机。

“飞豹”的研制过程经历了“三落三起”的严峻考验。

型 战幕拉开后不久,国家财政紧缩,由重点型 转为“量力而行”的缓办型 ,此后又经过一波三折,几上几下, 每次都面临山穷水尽,一飞院坚信祖国需要这样的飞机,比任何时候都珍视承担型 任务的机会,最担心的是这个项目“下马”,更担心自己不争气,把项目搞砸。时刻牢记着自己身上的千斤重担,定下了“20年不落后”的设计目标,拿出“一定要把轰七拼上去”的劲头,对项目投入了全部力量。他们精心设计,不轻信任何一个没有充足证据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他们创造条件,在简陋的芦席棚、在露天的运动场,夜以继日,开展国内最庞大、最复杂的地面模拟试验;他们攻克难关,突破了新技术20%的设计禁区,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多个第一, 并最终将这个“在任何国家都无异于天方夜谭”的事,做到了!创造了奇迹!

1998年11月,“飞豹”飞机在珠海航展一经亮相,便引发轰动,海内外媒体均作了大量 道。

1999年,歼轰七飞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中创下了参阅飞机机型最新、改装时间最短、飞行密度最大、编队难度最大、阅兵航程最远等五项纪录。

1999年,总装、海空军、国防科工委等有关领导及“飞豹”参研单位代表汇聚阎良,对“飞豹”飞机的成功研制进行深入研讨,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飞豹”精神。并认为,这是新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是一飞院的传家宝,是一飞院在大型飞机研制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走向胜利的“撒手锏”。

30年过去了,“飞豹”精神已经成为了一飞院的象征和符 。在航空工业一飞院的历史上,它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激励和鼓舞着一飞院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在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有里程碑式的标志性成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的支线飞机“英俊少年”——运七飞机研制成功!

1971年8月18日,中国第一代预警飞机——空警一 研制成功。

1988年12月14日,中国第一代超声速歼击轰炸机——“中国飞豹”研制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中国第一架轻型公务机——“小鹰”500飞机研制成功。

2003年11月11日,中国第一架大型预警机——空警2000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空中预警体系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3年1月26日,中国第一架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研制成功,2017年装备部队。作为中国工业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的标志、战略军事力量的象征、自主创新的典范,其诞生和使用成为了举国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飞豹”精神催生了设计手段的革命

一飞院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是源于对国防和科研事业的坚定与执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世纪之交,自主研制“撒手锏”项目任务——新“飞豹”和空警2000相继立项。军令如山。一飞院誓死也要拿下“争气工程”。为提高设计效率,一飞院经过慎重考虑,果断决策在设计手段上进行一场革命,率先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

年过花甲的吴介琴副总师带领着十多个攻关成员,为了攻克03段三维数字化设计难关,为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杀出一条血路,终日鏖战在攻关现场。一天凌晨, 当绘图机上绘出第一张由三维转为二维的精美图纸时,吴总拿着图纸兴高采烈的像个孩子,满走廊地大喊:“图出来啦,终于发出来啦!”这位国际型老专家,布满血丝的双眼、浮肿的面庞和欣喜若狂的神情,给人一种绝处逢生的感觉。

随着三维数字化设计攻关的成功, 一飞院在世界上首次运用最新NT版的CATIAV5软件,设计出了国内第一架飞机全机数字样机,实现了电子预装配。消息传出,业内人士为之震惊。CATIA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达索公司副董事长伯纳德先生得知此消息后,在发给总设计师的传真中竟用了3个“!”表示惊讶和祝贺:这在国外要用3年时间,而你们1年时间就拿下了。中国人,了不起!美国波音公司获悉后,也主动要求来一飞院访问交流。这架数字样机起到了样板和标兵的带头作用,解了型 研制的燃眉之急, 该项技术使两年半的设计周期缩短为一年,使工程更改单由常规的六七千张减少至1082张。

2001年,航空工业一飞院院长和总设计师带领攻关组成员访问软件原始开发商——法国达索公司。经过保密处理的全机数字样机向法方展示时,法方从总裁到普通员工全体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并马上在公司大门口升起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此刻,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也飘扬着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新“飞豹”的另一项关键技术——综合航电火控系统研制,由当时年仅40岁的副总设计师陈骊醒,带领着一批更年轻的勇士,在国外技术严密封锁的情况下斩关夺隘。

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就是飞机的脑袋, 指挥飞机的神经系统。上级定出的技术要求要达到或超过国外第三代战机的水平, 而航空工业一飞院在这方面的技术基础几乎是零。陈骊醒对攻关成员说:从来没有救世主,解决问题必须靠我们自己!他们从详细设计、机载软件编写开始,一步步向既定目标迈进。在行业内外都认为几乎不可能的短时间里,攻克了一道道难关, 取得了综合航电设计的突破性进展。

“飞豹”精神成就了大飞机运20

大飞机被称为“大国名片”,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绝不是一个轻易就能“拿下”的项目。运20立项伊始, 相关技术基础可谓一片空白,而研制周期却只有国外同类飞机的一半,大运项目不仅是对航空工业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整个国家工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次“大考”。这在业内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 外国同行甚至开玩笑地说:你们想用10个老婆一个月就生出孩子,这怎么可能? 然而,研制大运是国家意志,再苦再难, 也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成功!

为推动项目成功,作为总设计师单位的一飞院,按照“一个平台、二套规范、三层综合、六个统一”的工程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瞄准世界航空设计制造技术最前沿,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突破,抓住了技术创新的主动权, 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所有权,创造了国内外同类飞机研制的新纪录。

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实现了大运飞机五年首飞,八年列装的壮举,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国重器”。运20飞机拥有良好的空投空降性能,具备大运载量和远航程能力,对于提高我军核心作战能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发展意义空前。

“在拼命也完不成的时候,只有创新!”

这是一飞院人以实际行动做出的生动诠释。强度专业为了提高效率,着手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强度分析自动化平台,实现了“三天一轮载荷、七天一轮强度计算分析”的快速迭代,解决了全机强度计算多轮次自动优化、迭代的难题,提升设计效率三倍以上,也为载荷、结构、强度的专业协同和互动优化奠定了基础。

总设计师系统大力倡导和全面推行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通过边攻关、边实践,在国内飞机研制领域首次实现了在线关联设计技术、三维数字标注、数字化制造/装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工程研制效率。经过原型机研制实战检验, 相比其他型 ,设计周期缩短40%,生产准备周期至少缩短75%,制造周期缩短近30%,飞机生产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多年的型 锻炼早已铸就了一飞院人特有的淡定与坚毅,再难的事也抵不过一个字“钻”!

大运铁鸟团队,只有36名成员,这个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试验厂房,全然没有了“今天”和“明天”的区别。仅用一年零八个月便组织完成近百套地面设备的建设、成功搭建国内综合程度最高的综合试验台架;并用不足国外同类试验二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几十项重要试验,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由于他们全面统筹铁鸟试验与分系统试验,精心做好试验规划, 按小时倒排进度,科学分段实施……运20首飞前,铁鸟试验用时仅为波音777的一半,而实际试验时长却超出了20%, 确保了运20安全、按时首飞。

黑文静,“80后”,一飞院最年轻的项目副总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攻克了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的控制律设计,填补了我国在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多舵面复杂控制律设计领域的空白,为运20飞机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保证。

100分!这是首飞机组对大运飞机良好飞行品质的评价。

首飞当日,黑文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首飞机组将一面五星小红旗郑重地交到她手中,机长说:“这是今天陪机组一同飞上蓝天的红旗,我们已经签上了机组所有人的名字,我们现在把她送给你。”

张石磊,一位2012年才参加工作的年轻党员,仅用30天就独立完成了一款大型工具软件的主要功能开发重任,又用了20天时间完成了用户新增功能的开发完善。50天,6万行代码,18个功能模块,1份用户手册——这套“航空紧固件装配智能设计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设计人员的紧固件装配快速设计的难题,使紧固件设计更改效率提升10倍以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为型 节约经费数百万元。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唐长红院士说:“回首大家攻关的岁月,能够写出很厚很厚的书,去描述他们的艰难,描述他们的努力,描述很多创业、攻关的故事。我不敢设想在过去那些岁月里,会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事迹。有的时候甚至不愿回想,只是感慨、相信,我们过来了!”

“飞豹”精神凝聚了人才创新团队

“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

大型运输机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院士;

空警2000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

“新舟”700总设计师董建鸿;

……

这些总设计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将“ 国、拼搏、求实、创新、团队”的“飞豹”精神融入血脉的一飞院人。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这是一支高科技精英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5名,特级技术专家20名,一级技术专家23名,集团首席技能专家1名,特级技能专家4名, 一飞院首席科学家4名。

航空工业一飞院不仅仅满足于研制一型型飞机,而是瞄准世界前沿技术,按照“技术立院、创新前行”的价值取向和突破路径,夯实自身基础,锤炼研制队伍, 凝聚发展壮大的巨大能量。

持续开展关键技术和设计手段的创新和突破,在总体气动设计、结构强度设计和系统集成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多种飞机构型的气动设计预先研究,构建了大中型飞机、特种飞机设计方案、试验和飞行数据库,拥有完整的飞机型 远景规划、论证、设计、研究、集成、试验、保障、科研管理专业体系。

坚持“一个型 上一个台阶”的发展思路,数字化技术应用持续领先,实现了计算机辅助二维、数字样机、全三维关联三次变革,正在向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向发展,具有同时承研多个先进军民用飞机及其配套产品的研发能力。一飞院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飞行器环境控制重点实验室”等资质。

以技术基础发展为关键,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飞院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00余项,一飞院两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及“陕西省先进集体”称 ,并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两化融合创新实践单位”“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这些荣誉,闪耀着“飞豹”精神的光芒,激发出继续前行的力量。

“飞豹”精神传承是最好的致敬

有什么样的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力量;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方向。

从“飞豹”研制到重大型 的攻关, 给了一飞院这样的启示:

航空工业是战略性的产业,是国防事业的柱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要有国防实力做保证,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才有尊严、有地位。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可以买来先进的飞机,决买不来属于自己的威慑力量。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尽管今天再也不用“一把计算尺,一套绘图工具”绘蓝图,但航空工业一飞院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丝毫不亚于艰苦创业时期,国家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和呼唤一如既往。

成为军队、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强提供者;

成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成为军民融合战略的践行者、推动者。

这是航空工业一飞院的新时代奋斗主题。继续传承发扬和升华“飞豹”精神, 技术立院,创新前行,奋斗不止步,进取不停息,勇立时代潮头!“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的正确打开方式,正是如此:发扬“敢于探索、敢于求真”的科学家精神,“严谨细致、追求卓越、成就客户”的工程师文化,不忘 国初心,牢记强军使命, 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去实现伟大梦想!

初心不忘,精神永存;勠力同心,未来可期。

在继往开来的道路上,航空工业一飞院正向着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1月12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