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下载使用App时,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是常规操作。然而这些协议动辄上万甚至数万字,长度堪比一篇论文。还有部分App借机“挖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不同意协议内容则不能使用、遭“暗度陈仓”、被“先斩后奏”、一次同意则次次同意、个人信息被转送第三方等五重陷阱。
近日,中国青年 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 (wenjuan.com),对156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9%受访者很少或从没阅读过App用户协议/隐私协议。64.1%的受访者指出当下的App用户协议冗长复杂,62.3%的受访者建议将与用户关系密切的重要部分在协议前面突出显示。
受访者中,00后占26.7%,90后占42.4%,80后占25.2%,70后占4.9%,60后占0.8%。
友评价,“在App用户协议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写清楚,而不是以所谓的专业性为借口,人为设置阅读障碍。”
用户协议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APP使用前告知用户对其信息的获取及权限的开放,而不是通过设一些文字陷阱来牟利。并且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量的文字堆砌使用户难以完全理解。
并且,除内容冗长不方便阅读外,不少App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还存在诸多陷阱。有些App在协议中还声明对收集的用户视频、照片、文字等享有永久的、完全免费的使用权,并且“有权将其许可给任何第三方使用”“实际行使时无须另行征得您的同意”。而多数情况下,这种“转授权”条款并不细述,比如如何授权、向谁授权、授权使用范围等都不明确。
用户协议涉及大量专业术语,长篇大论有情可原,其主要是需要起到“协议”的作用,而非在拒绝的情况下仍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并且诸多软件都存在同意协议才能使用,不同意便不能使用的情况。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用户协议,而是用户“胁”议。
面对隐私协议不能保护隐私、阅读存在不便,以及强制用户同意的现象,也并非所有用户都毫无感知。有相关调研指出,超过一半的用户表示,所使用的APP一旦同意隐私协议,就不允许撤销部分或全部授权;而“为保证正常使用”等含糊用语,也影响了用户理解上的障碍。
我们必须要清楚,用户协议是为用户服务的,要切实做到“协议”的作用,而非企业的一言堂。(单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