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附:IATF 16949体系的十大误区)

每个企业都在做质量提升的工作;很多质量人也在为“提升”二字所奔波。然而,怎么做提升?如何让提升有效?就必须明白质量管理的核心,同时我们在推行16949体系时也会遇到文章中提及的十大误区,一起看看吧!

我们为什么做体系,为什么设立各项检验,为什么做FMEA,为什么做SPC?说到底,就是防止不良产生。而不良为什么产生?都是人让其产生。包括软件行业一样,还有自动化行业,自动化其实也是人让它自动。所以这个引出一个观点,就是产品不良必然是由人产生!人会犯错,犯错导致各种不良产生。那么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预防人犯错。

而预防人犯错,就必须框人,通过制度、标准,流程来约束人。如何约束?引用体系里的过程方法理论,输入了因X,输出了果Y。记住五句话:所有质量问题Y的产生,必然由于X变化引起的!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假定X不变化,那么Y就不会变!X的变化量,决定Y的变化量!质量的本质就是控制变化!

我们质量人经常说自己很忙,是忙还是盲,还是莽?我们检验员总是不够用,做来料检,首件检查,过程巡检,出厂全检。是很“忙”!?忙到最后还是会出质量问题。但是看看以上几项工作,有几项是做“果Y”还是“因X”?再回顾上文几句话,“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假定X不变化,那么Y就不会变!”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花20%的精力管控过程变化X,而花80%的精力管控结果Y。抓Y只起到让问题在公司内部发现,还是客户发现的作用。而不良已经产生,抓Y属于死后验尸,不能提升质量水平。要想提升质量水平,要靠管控X来实现。

还有文件的审批,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按体系里文件的审批流程,我们编写的文件,有多少个没有被审批通过,批准通过的。体系文件里有“是否真正有效适宜”。这里就存在审批流程的不适宜。很多制作文件的是质量经理或技术经理,而审批文件的,批准文件的是副总或老总。副总不懂,老总也不懂,那么何来的有效适宜。在中国的民营企业里,很多公司的管代都是老板,而不是懂体系运行的质量人。

提一个观点“质量不好,就是质量人的问题”,大家可能不认可,但是请记住,对质量提升大有好处。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一句话“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三句话本身没有错。但不能作为质量人和其他部门交流的口头禅。

应该是生产管理层和技术管理层给他们部下培训的词;但是如果质量管理层用这三句话给你的检验员培训,那么只会变成你属下做不好工作的借口。况且“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说质量不是靠检验手段出来的,而不是说质量不是检验部门的事。质量就是你身为质量人的职责,质量不好就是你需要做的工作。质量人要有担当,不能再说为什么质量不好,是技术部没有设计好,是生产部新员工多,是老板质量意识差。我们拿老板薪水,质量不好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把企业质量提升我们责无旁贷。质量部是要起到串联作用,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才智,劈开万难,用方法管控好质量。

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质量人思考:

1.年复一年,我们面对的总是有限的几个质量问题?
2.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我们的质量水平未见提高
3.做PPAP只是质量部的工作,并在量产后进行
4.做了很多培训但就是没用起来或只是用来应付客户
5.大家都认为很有用,很重要.但就是没落实
6.领导经常对下属说:就那么几个问题,解决一个少一个,哪怕半年“解决”一个也应该没问题了,怎么回事?

还是回到质量核心上来。质量要提升,没有明白核心,何来的提升。就说PPAP,其实不是做出来的,用“做PPAP”太不准确。这个本身就是帮助我们管控X变化的方法,PPAP不用做,是各项管控X方法的累积;所以要学会方法,不是汽车行业也可以做PPAP,客户没有要求的也可以做PPAP。不需要强行为之,虚假应付。提下FMEA,很多企业是做的失败,变成一个不起任何作用的文件。

例如曾经看到一个FMEA 告这样写,失效模式写“孔大”,失效后果写“ 废”,失效原因写“刀具磨损”,当前控制方法写“通止规”,建议改善措施 “加强”。这样的FMEA 告,所带来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大家用我们的“因果方法”思维,那就会做出不一样的FMEA。从X为输入来写FMEA,从X导入对FMEA会更有效。还以上例来说明,孔大,如是原因是刀具磨损,那么失效模式写“刀具磨损”,失效后果写“孔大”,失效原因写“为什么刀具会磨损比如材料,比如转速,比如进给”,控制方法写“如何控制刀具磨损的参数诸如转速进给”。每个输出,必定有一个输入;而这个输入,又是上一层的输出,这样从原因输出X来研究问题会更好。

在一个企业,人分三类,第一种不能解决问题,第二种能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预防问题的。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干死活,解决问题的人被老板供着拿高薪,预防问题的人最后是老板发现没有问题,兔死狗烹,枪毙掉。举个例子,车间机器坏了,不能解决问题的工人只有找技术员来调试,等技术员来后一调,好了。过两天又坏了,技术员又来了,一调又好了。从此不能解决问题的人工资就是死工资,而技术员变成老板公认的热馍馍,养在那里,拿最高薪,吃香喝辣,啥事不干,有问题即时解决。而我们预防问题的人,到现场研究为什么老是坏,找到原因,每天加一油,机器天天不坏了,达到改善根本。我们就要努力做这样的第三类人。从X角度来预防问题,是质量人需要转变的方向,是后面的大势所趋。新质量人不能再是“品拣”—–跟菜场挑菜一样把烂叶子扔掉,也不能再停留在“品检”——检查测量,而要做“品管”—–管过程X,而不是结果Y。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通过制度、标准、流程来约束人 ,从预防X上,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减少不良。我们吃麦当劳,从来没有吃过一个次品汉堡,而且去500个麦当劳餐厅,也吃不出汉堡的胃口差异。为什么?就是老外重视流程,重视过程。请来的厨师水平不需要高,工资也不要太高,第二天就可以上岗,而且汉堡做出来还很好。这就是过程X控制好所输出的必然是好的结果Y。而中国酒店,大厨师学习培训10年,20年,年薪10万,20万。离了他,别人就烧不出来。大厨凭经验,另外烧一会,尝一口,辣不辣,咸不咸,就是一直靠检验来实现菜肴的口味合格。就是没有把流程的变因参数,作为控制重点,而只和我们企业的质量方法一样,依靠不停的检验,犯错概率高。外国餐厅连锁进中国,我们吃的美口,质量好,产品稳定,是否也能把他们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升到我们企业管理中,控制X来保证好的Y输出。

记住质量管理的核心就是预防人犯错,而不是“人海战数”的大量“品拣” !

IATF 6949质量体系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

总是认为销售是龙头,直接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还需再完善管理做什么,通过管理就是想争取客户,现在客户都已经有了,但是我想问:“如果管理不完善,产品交不了货、技术达不到客户要求、过程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给环境早成了严重污染、质量出现了问题、销售部又没有做好沟通和协调等等,一系列的细节漏洞,造成了“客户”严重投诉和市场的负面影响,我们损失的又是什么呢!体系是纠正和预防问题的发生,虽然没有直接产生增值,但是通过过程的控制(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等等),渐渐产生了经济效益。

误区二:

总是一天到晚说自己“忙”,我也不知道是真的“盲”、还是“莽”、还是“茫”……其实体系相关内容都编制了程序文件,你只要细细看,认证按照要求去做。文件中都已经规定什么人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很清楚的描述。只要制定目标,各尽其职,主管部门再加大监督措施,仿佛跟踪落实,不断提出问题,验证问题,才能达到P、D、C、A循环改进。又有几个主管领导跟踪验证了呢?

误区三:

总是认为自己也是内审员。但是真正有没有理解体系标准条款的涵义,就凭四五天的培训(取证),你能理解“多少”!然后再结合实际加以实施,而且不断学习研究、以及和体系相关的人一起研讨,共同来面对现存的问题,纠正和预防。你反思一下,你已经做到了哪几点?

误区四:

误区五:

总认为自己的专业技术,管理日常手头的工作比贯彻体系的工作重要。但是你要知道体系是叫你做正确的事,然后再正确的做事,前者是指明你的方向,后者才是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方向错了,你越认真的做事,你错得越严重,还谈什么好的结果呢?

误区六:

总是认为体系有专职(管理者代表)或安排一个人在负责,然后自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专管人员为了省事,什么事情都自己扛着,什么事情也自己带劳。结果关键人员一走,全体系都脱钩。体系的管理原则要求全员参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员工,都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凝成一股绳,劲朝一方使,现在不是都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吗?而不是单打独斗,把体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形成一股风气、文化。还愁什么事情做不好呢!你们现在是团队在贯彻体系还是在糟蹋体系?

误区七:

总认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证书都已经拿到手,就感觉自己做得不错了,还需要做什么?

体系是系统化管理,需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随着时间和阶段不一样,都是在不段调整,包括我们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不也在不断修正,所以光凭一张证书是证明不了什么的,只能证明已经建立了体系,需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完善–调整,调整中才能提升。

有些公司或部门,自己不动脑筋编写文件,从其他公司和咨询公司搞来一份文件,自己拿来刻轮修改一下,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你理解其中的意义吗?你的公司和他们公司企业文化想符吗?你们做的产品、人员素质一样吗?

误区八:

总以为宽度代表深度。培训很多内审员,就可以贯彻体系了,其实人数不在多,而在于精。本人接触体系再结合公司实际操作已经有11年了,每次通过外审各行业和各课程的培训学习,都对体系有一种新的认识,标准中每一个条款和内容都是那么深奥。毕竟是117个国家,每个国家一个专业代表,共记117名成员通过起草,多次会议协定的国际标准,难道我们就通过几次培训和内审员考试就能掌握吗?我们了解的深度有多少?事情落实的程度又有多少?

误区九:

总认为技术和能力很重要。我个人觉得质量意识、态度更重要,能力和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但是如果质量意识、态度有问题,我看就很难转变,就是能转变也需要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的质量意识和态度有没有问题呢?每个管理者都要扪心自问下?

误区十:

要做好IATF 16949体系:领导要带头,知行合一,持续改进才能获得对体系的重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体系的价值所在!

IATF16949-2016版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标准培训全套资料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