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漠单骑
“打红胶东一片天”的,正是威名赫赫的传奇将军许世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在胶东转战八年,胶东成为我军山东根据地的重要部分,也成为我军重要的兵源基地和王牌部队的产生地,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战初期,进入山东的八路军主力是115师,而当时许世友所在的部队并未来山东,那许世友是如何单独来到山东的?又如何在敌兵重重的胶东打开局面的?今儿就聊聊这个话题。
“胶东”位于山东半岛东部,通常指贯穿半岛南北的胶莱河以东的区域,名称则源自秦朝时的“胶东郡”,现在包括烟台市、威海市、青岛市、潍坊市一部。
01天降大任于斯也,毛泽东亲自点将许世友去山东
许世友来山东之前,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该旅旅长是名将陈赓,作为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军长、骑兵司令员的许世友,任副职难免施展不开拳脚。毛泽东知人善任,于1940年9月亲自点将许世友,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当年11月,许世友经千里跋涉到达山东鲁中根据地。
毛泽东对许世友,不仅是知遇之恩,还有救命之恩。毛泽东与许世友首次见面是在1935年6月的长征途中,此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许世友任红四方面军主力第4军军长。毛泽东与许世友一见如故,十分投缘。许世友在老家原名“许仕友”,他参军后自己改成“许士友”。毛泽东了解原委后,建议改为“许世友”,意为放眼世界,做世界之友,许世友欣然接受。1937年,在组织批判张国焘分裂中央、分裂红军错误的过程中,性情刚烈的许世友一时转不过弯来,受到不公正对待,一度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是毛泽东拍案而起,疾呼“枪下留人!”还亲自前往禁闭室看望许世友,做通许世友的思想工作后将他释放。深受感动的许世友说:“知我许世友,惟毛主席你。”自此,许世友对毛泽东佩服有加,赤胆忠诚,铁心追随毛泽东,毛泽东也视耿直勇猛的许世友为心腹爱将。
位于日军占领区的山东,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津浦铁路、胶济铁路纵横其上,战略价值极大。睿智的毛泽东早已看到这一步,自抗战初期即将115师、东进抗日挺进支队等部队派往山东,这些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我党在山东各地也大力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形成与115师交相辉映的山东纵队。在抗战胜利后,山东更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重点,新四军主力和广东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部队陆续北上进入山东,山东成为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在山东大地,先后有众多身经百战的红军指挥员相聚于此,如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粟裕、陈光、罗炳辉、谭震林、叶飞、朱瑞、萧华、韦国清、黄骅、张经武、宋时伦、王建安、陈士渠、吴克华、罗舜初、梁兴初、张仁初、贺东升、廖荣标、聂凤智、孙继先、谭希林、曾希圣、曾生、杨国夫、周志坚……真是名将云集、群英荟萃,而许世友进入山东,使山东八路军如虎添翼,对许世友而言,则是如鱼得水,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许世友任旅长的山东纵队第3旅,最早称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是抗战初期由黑铁山、临淄、益都、广饶等地抗日起义武装组成,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是八路军山东清河区根据地的主力部队。1940年11月,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正式改编为山东纵队第3旅,许世友任旅长,刘其人任政委,杨国夫任副旅长,马千里任参谋处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第3旅成立后,在清河区与日伪军展开一系列激烈战斗,“三打毛王”、“四攻大围子里” ……仗打得非常艰苦,第3旅在粉碎日伪军扫荡和蚕食的同时,积极准备向黄河以北发展。山东纵队第3旅这支部队,后发展为华东野战军主力第28军,从山东一路打到福建。
02许世友首次亮相胶东出手不凡,痛歼顽军扭转危局
抗战时期,胶东是日军往来海上与华北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日军重要的补给基地。胶东驻有大量日军及汪伪军,还有多支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其中势力最大的是赵保原。赵保原是山东蓬莱县人,早先是东北军阀张宗昌手下的军官,“九·一八事变”后投靠日军,成为伪满洲国“皇协军”,再随日军侵入胶东。这赵保原属变色龙的,在胶东又投靠国民党,任国民党鲁苏战区胶东游击区司令官、国军暂编12师师长等职。奸诈的赵保原仍勾结日军暗通曲款,并保留着伪军“第七路军”番 。赵保原真是比汉奸还汉奸,专与八路军做对搞摩擦,频繁祸害胶东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成为胶东一霸。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掀起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新高潮,赵保原跳出来充当急先锋,率部向胶东八路军展开全面进攻,另还有几路顽军同时行动,一时间黑云压城,血雨腥风,胶东形势危急。
面对严峻局势,1941年2月,我党山东分局命令许世友率清河独立1团支援胶东的反顽斗争,并将在胶东的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和第5旅一并归许世友指挥。山东分局交待许世友:“要以胜利的战斗粉碎投降派的进攻”。此时,国民党胶东各路顽军有约5万人,而许世友手上三支部队加一起才1万多人。许世友认为顽军虽然人多,但战斗力并不强,各路顽军矛盾重重,决定快速出击,各个击破。
雷厉风行的许世友,1941年3月13日到达胶东蓬莱县,3月14日即开会布置作战任务,开场许世友第一句话就是:“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显露出冲天的豪气和霸气!3月15日晚上,许世友指挥部队展开东、西两路进攻,仅仅三天,我军西路军打掉进犯栖霞县牙山的顽军蔡晋康,东路军在牟平县歼灭顽军陈昱大部。赵保原见状,急忙将部队收缩至海阳县郭城,许世友用兵神速,3月22日晨率部将郭城包围并发起进攻,赵保原的部队不敢碰硬,弃城仓皇而逃至海阳县发城和莱阳县万第。我军西进追击,控制万第的榆山,分割海阳与莱阳之敌,包围敌核心据点发城。4月27日,国民党第51军一部由临沂地区驰援到达发城,赵保原部倾城而出,与国民党援军共同反攻我军占据的榆山,两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随后,许世友指挥部队乘胜攻击发城,歼灭守城敌军大部,至7月29日攻克发城,胜利结束战斗。
此次胶东反顽作战,史称“胶东战役”,我军历时5个月打败三路顽军,共歼敌2万余人,国民党顽固派被逐出胶东腹地,八路军在胶东打开新局面,自身实力扩充一倍,东、西根据地连成一片。1941年8月,完成任务的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返回清河区。1942年2月,许世友出任山东纵队参谋长,前往沂蒙山区根据地任职。不过,参谋长的定位是军事主官的幕僚,并不符合许世友的秉性,而许世友在胶东打顽的出色表现,为许世友再赴胶东任军事主官埋下伏笔。
03入主胶东军区,打红胶东一片天
1942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山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命令,撤销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立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许世友奉命再赴胶东。
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12月胶东“天福山起义”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之后依托昆嵛山根据地,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不断发展壮大。1938年9月,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改称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同年12月,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此时第五支队发展至近8000人,成为占山东纵队兵力近三分之一的主力。1939年8月,胶东特委军事部组建成立领导胶东地方武装的山东纵队第三军区。1940年9月,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旅,第三军区则改编为第二个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简称“新五支队”)。所以,在许世友来胶东军区任职之前,胶东抗日根据地和部队已有相当规模,这为许世友大展拳脚提供坚实基础。
刚成立的胶东军区下辖:第一军分区兼东海独立团;第二军分区兼北海独立团;第三军分区兼西海独立团;第四军分区兼南海独立团;山东军区第5旅;第16、第17团。之后,胶东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依次改称东海、北海、西海、南海军分区,后成立中海军分区。
许世友上任不久,就面临最严峻的考验。1942年11月,日伪军对胶东发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冬季大“扫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亲临烟台坐镇指挥,日伪军2万余人加飞机、军舰对我胶东根据地“拉 合围”,采取陆上从西向东推进压缩、海上严密警戒封锁的战法,妄图将胶东八路军在半岛最东端加以围歼。许世友果断采取“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方针,各部队化整为零、分路突围、跳到外线、主动出击,连续实施炸桥破路,伏击夜袭、拔点进攻等破袭作战,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尤其是我第5旅主力杀入烟青路以西地区,炮击平度,袭扰招远,连攻驿道、夏甸、朱桥等日伪据点,造成日伪军重大伤亡。在胶东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四面开花地打击下,日伪军于12月底狼狈逃回原据点,历时40多天的大“扫荡”被彻底粉碎,我胶东军民共歼敌2000余人,有力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我军英雄榜上著名的“马石山十勇士”,就是出现在这次反扫荡中。
济南战役首先突破坚固城墙的“济南第一团”,正隶属许世友的老部队9纵,即27军。
许世友按照毛泽东的做法和要求,在胶东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抗日力量,开展广泛的人民战争;实行精兵简政,主力地方化,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位一体等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等作战方针。胶东八路军首先控制昆嵛山、牙山等山区,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逐步向西打通与清河区、滨海区的联系;实施敌进我进作战,逐渐从游击战发展为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不断开展以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城堡攻坚战;组织众多精干的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发展民兵开展游击战、麻雀战,将日伪军炸得魂飞魄散的“地雷战”,就是由胶东海阳县民兵创造。
到1944年秋季,抗战进入大反攻阶段,许世友率领胶东八路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歼灭日伪军5000多人,攻克和破坏敌人据点130多个,解放人口达140余万,扩大根据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使胶东军区五个军分区连成一片。到抗战后期,胶东区已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大战略区之一;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时,胶东我军民对日伪军作战7590余次,攻克日伪军据点425处,毙伤俘日伪军13.4万人,占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歼灭日伪军总数的25%,这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最多的,为山东抗战最终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原在胶东日伪军加上众多国民党杂牌军队,五花八门司令遍地,但几年下来,许世友荡平了胶东,“胶东王”赵保原也最终在胶县被胶东军区第13团4连击毙。胶东老百姓都自豪地说:胶东原有几十个司令,现在只有一个许司令。胶东战场打得好,毛主席非常欣慰,他称赞道:好个许世友,打红胶东半边天,了不起!
04许世友的兵遍天下,胶东走出我军诸多王牌部队
许世友在胶东前后有八年时间,1949年8月,许世友指挥了胶东并山东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长岛战役,将国民党军彻底逐出山东,也开创我军首次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胜利。在许世友的统领下,胶东的八路军、解放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强,胶东成为我军重要的兵源基地和王牌部队的产生地。胶东的荣成县(现威海荣成市),成为我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将军最多的将军县,许世友的兵还产生了两位军委副主席,即迟浩田、张万年将军。
抗战期间,胶东人民对八路军的支援,首先体现在参军入伍或加入民兵,拿起枪杆子与日寇拼命。在胶东农村,我党广泛组建民众抗日自卫团,将其中的积极分子纳入民兵组织,而胶东数量众多的民兵,为我八路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觉悟甚高的胶东人民不断掀起参军热潮,大量胶东子弟加入解放军。我的老家胶东牟平县,仅在1945年10月至1949年1月,就发动了五次大参军运动,有1.1万名青年参加解放军,涌现出杨子荣、程远茂、王国田等多名战斗英雄。
抗战胜利时,胶东军区正规八路军部队,已发展为两个师(山东军区第5、第6师)、两个警备旅(山东军区警备第4、第5旅)和一个海军支队;胶东军区地方武装发展更加迅速,共有五个军分区,各军分区有独立团,各县有独立营,各区有区中队;胶东的抗日自卫团达到8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2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53.33%与43%,居全省之首。
抗战胜利后,出自胶东的山东军区第5、第6师,警备第4、第5旅以及海军支队等部队渡海进入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的种子部队。比如杨子荣所在的牡丹江军区第2团,就是由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发展而来,后编入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即我军著名的王牌部队第38军;东北野战军的第41军(4纵),主要是由胶东军区的第5、第6师组成,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威震天下。解放战争期间,从胶东陆续走出第27、第31、第32军三支战功赫赫的野战军。27军的前身是9纵,许世友是首任司令员,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歼灭美军“北极熊团”,成为抗美援朝中唯一歼灭美军团级单位的王牌军。建国后,出自胶东军区的部队除32军撤编外,至1985年军改后仍保留第27、第31、第41集团军,在新时期军改中保留或部分保留编入新命名的第71、第73、第75集团军。
传的毛泽东题词,这段话本是民间的顺口溜。
上流传有疑似毛泽东给许世友题词的照片,笔迹和内容都显得较随意:“山东的山,山东的水,山东的姑娘,胶东的美。” 如果这题词是真的,足见毛泽东与许世友的关系亲密。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在许世友去山东之前写的,似不大可能,因为那时毛泽东是无法预测许世友会到胶东,更无法预测许世友会找胶东籍妻子。我觉得这题词的时间和背景,符合建国初期毛泽东到山东考察、许世友伴随其左右之时。许世友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期间,经吴克华牵线搭桥,在1943年与胶东莱阳县籍姑娘田普结婚,38岁的许世友自此成为胶东的女婿,真是亲上加亲。田普和许世友风雨同舟,相依相伴走过42个春秋,直到1985年10月许世友辞世,胶东人民一直十分怀念许世友将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