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知识付费的“进”
谈及知识付费首先就要从2016年说起,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的2016年其实也同样是短视频、直播、互联 金融等行业的开口,为什么知识付费恰恰也在2016年迎来了春天?我将会从移动端发展的角度、政策角度、经济角度、技术角度以及 会文化角度,结合已有的数据来解释下第一个问题。
1.移动端:流量经营时代来临
截止2016年12月,我国智能移动端规模达13.7亿台,而中国大陆人口为13.83亿,约人均一台智能终端设备,季度增长放缓,人口红利减退,利用和经营现有流量成为关注重点。
2. 政策:互联 知识经济初步发展
2016年出台的与知识付费强相关的行业政策有:
3. 经济:用户消费水平提高、移动支付习惯养成
△ 2011-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11-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2016 年全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21元,同比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7.8%,农村居民同比增长了8.2%,略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差异逐年缩小。
收入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了消费水平的增长,近年来我国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攀升,2011 年到2016 年期间,我国消费水平实现翻倍增长,近五年的复合增速达到10%。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越来越愿意为需求买单。
△ 2011-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变化
△ 2016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次比例
2016年同时也是互联 金融支付领域竞争最激烈的一年(与国家对互联 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有很大联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战争引起第四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机会。2016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用户对支付平台的使用频率提高,有22.8%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
4. 会:信息获取渠道拓宽、消费结构升级
因此,在海量信息中,用户寻找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变得更难,一些新的能为用户提供精准而有价值的信息的平台应运而生。
△ 2000-2015年中国居民互联 消费结构比例
同时,用户更加注重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可选品”的消费(26.8%),而“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占比逐渐减少(30.6%),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用户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在2016年会越来越倾向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
5. 技术:知识变现管理平台产生
关于是先产生知识付费产品还是先产生知识变现管理平台,我认为两者是互相影响的,起初为自媒体(吴晓波、咪蒙、李丹阳)服务的知识变现工具小鹅通如今已成长为面向简书、豆瓣时间等内容 区的内容付费技术服务商,叮当应用平台也推出了专注知识变现与内容付费的SaaS型工具(Software-as-a-service),都少不了知识付费产品发展的推动。而这些知识变现管理平台的产生也降低了知识付费平台的开发、运营成本,目前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使用的都是SaaS型工具。
二、2017:知识付费形态的多样化
知识付费是一种双边产品,需要知识生产者和知识消费者两类群体才能实现,有时会增加第三类群体例如分答平台的“偷听者”,但本质上也是获取知识的消费群体。那么,什么样的人会使用知识付费类产品?
对于知识生产者而言,需求大多是相似的,知识付费平台一方面可以降低知识生产者开课/知识提供的成本,缩短收益变现周期,获得的利益分成增多,另一方面,很多知识生产者可以通过平台累积粉丝,从知识生产者转变为某一领域的KOL,获得 会尊重和身份标识。
对于知识消费者而言,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一点,不同的用户群体有不一样的需求。比如按职业生涯阶段划分,中小学生、大学生、职场小白、职场老人和退休老人对于知识付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此,不同的需求也使得2017年的知识付费平台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为的是让不同知识消费者都能在平台上获取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从而提升平台的用户规模(显然这一趋势也是知识付费平台“走低”的隐患)。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下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它们的形态有哪些?
2017-2018年又陆续出现了红豆微课、看荐、知识星球、讨教、见识、核桃live等主打知识分享的应用平台(从版本记录可以了解到红豆微课在2018年已经停止运营,看荐、见识等已经很久没有进行版本迭代,而分答已经改名为在行一点,都无疑说明知识付费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后进入市场的产品很难有发展机会)。
从知识付费产品图谱可以看出目前的知识付费所呈现的形态主要有付费打赏、付费课程、付费问答、付费专栏、付费 群、它们大多数以APP为载体,或者是本平台推出的分支产品。
继续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形态?
1. 紧抓细分市场
先进入市场的知识付费类产品已经在该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后进入市场的只能寻求新的细分市场投入产品。
2016年千聊利用微信平台自身的流量玩起了语音直播+知识付费,知乎紧接其后也推出了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知乎live,分答在语音问答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方分销模式,拥有海量车载用户的喜马拉雅同样利用平台优势开始争夺声音市场的知识付费。
到2017年,京东加入知识付费队伍,推出以图书为载体的付费问答“京答”;今日头条落子知识付费,孵化一年多后推出“悟空问答”; 易云音乐推出“付费精品版”;2018年初百度上线音频知识付费产品“百度小课”。百度、京东、今日头条的入局,仅仅只是知识付费领域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
基本上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之前的知识付费市场的形态已经十分多样了,主要是因为后进入市场的产品必须切入细分市场多样,才能分一杯羹。而对于2017年底至2018年新推出的一系列知识付费平台很难在已经趋向饱和的市场中分红(就连百度的百度传课也因市场低迷不得不面临升级)。
2. 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
移动端用户的增加意味着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成为各大互联 产品的重点。知识付费类产品在碎片化时间里的用户使用场景可能是早晨起床时、搭乘地铁等交通工具时,吃饭时,工作闲暇之余,睡觉前等。
△ 2017年中国 民闲暇之余付费学习形式调查
在载体渠道上,相较于文字和视频类知识付费产品,音频类产品更受用户青睐,主要是因为音频类产品更能适合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和场景需求。比如早晨用户可以一边听音频一边刷牙洗脸换衣服节省时间,在地铁上用户可以一边听音频一边刷朋友圈看资讯,睡觉前用户也能打开音频然后闭上眼睛享受。
因此在知识付费类产品中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付费课程类的还是付费问答类的,主要呈现方式都是声音,包括千聊、知乎Live、荔枝微课等直播类知识付费产品也都是主打语音直播(我也认为这两点不仅是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多样化形态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是很多知识付费类产品遇到瓶颈的主要原因)。
三、2018:知识付费的“退”?
截至2017年低,国内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到2018年初,知识付费用户数已破2亿。然而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不看好知识付费的发展,
为什么经历了春天、爆发后的知识付费行业开始被唱衰?
1. 知识付费的马太效应
结合前面说过的第一点,知识付费平台布局已经相对稳定,以喜马拉雅、知乎live、得到、在行等为首的平台已经占据了大量的知识付费市场份额,后进入市场的产品却形成了鲜明的马太效应,这种现象和短视频、直播行业其实是相似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有:
2. 持续走低的产品复购率
在人口红利减退的时代里,老用户的维系和促活似乎比寻求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更重要,况且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现状下也没有那么多新用户了。
产品复购率的降低意味着知识付费开始降温,从用户角度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
从产品角度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
虽然2018年的知识付费的发展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但知识付费是不是真的在“退”其实还是留有疑问的。对于在风口中初创的产品如得到、在行,甚至是其他浪潮过后才出现的产品而言,就用户留存率、复购率看确实是在退,但这也意味着产品在将来必然会升级才能应对这一现状,其实从另一种角度看也是一种“进”。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