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小课堂|图示化信息表达与素材搭配技巧

在一些大尺度景观或规划项目中,我们经常需要一些效果图来表现对于场地的重新整理,往往这类效果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不涉及具体的模型设计,只要求对场地规划后的气氛进行烘托与表现。因此,这类效果图就可以单纯通过素材搭配的方式来快速出图,接下来就通过对项目图纸的分析来为大家解析这类效果图制作过程中如何对图像素材进行筛选与制作以实现图示化信息表达以及构建的场景中各素材间的搭配技巧。

上面的三张效果图表现意向是反映不同人群(管理者、游客、农民)对基于高速 络的农田管理系统的应用,即通过手机终端,管理者可以实现对湿地的监控(如水质、候鸟迁徙、游客峰值波动等);游客则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农产品采购、旅游信息浏览、景区定位等;而散户农民则可以依赖农田信息监控站的实时信息来对农田进行水肥管理,关于交互界面与信息的设计在项目的其他图纸中已有所表现。因此,这部分表现图的目的是反映交互信息的场景,从而对交互界面进行补充说明。

首先,我们来逆向推理。通过对表达意向的分析,这张效果图的制作中并不需要进行建模和具体设计,因为它所表现的是较为宏观与系统的概念。因此,我们的效果图完全可以通过拼贴的方式来解决,(ps:也就是说很快就能搞定!)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三张图纸的制作流程:

STEP 1

第一步是,寻找每张效果图间的联系。因为对于不强调具体设计的效果图来说,图面的重点往往集中在人与场地的交互关系上,即强调活动类型、场地时空变化等。由于失去了对设计主体的反映和联系,因此在绘图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图纸的联系与表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色彩色系、图纸风格、图面元素或文字等进行联系。

通过色调色系来加强图纸间联系

通过图纸风格来加强图纸间联系

通过图面元素如:图标、文字标注、数据插入等形式来加强图纸间的联系

在进行前面三张效果图绘制时,小编原本想通过分析与表现结合的方式(即第三种图纸表现)来统一三张图纸,但第二张图纸的信息量较为单薄,因此放弃了延续这种表达,转而通过色彩色系和图纸风格对三张效果图进行统一。

STEP 2

确定了效果图的整体风格后,我们开始进行效果图的搭建,正如前面所说,三个场景分别是湿地、机械化农田、散户农田。我们以此为基础从 上搜集素材,并根据表达需求进行修改。由于这张效果图是为了表现散户与场地的交互关系,所以在首先确定的应该是场地中的人物与人物关系,以往我们作图时人物往往作为表达空间功能的点缀,但在这次效果图的制作中,人物关系成为主题,效果图中的各元素应为表达需求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效果的直观化。

散户农民的交互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手机平台监控农田和进行水肥管理,同时强调便利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人物定位为年纪稍大的农民(体现平台的可操作性强)人物活动是操作手机,最好还能体现出轻松、愉悦的状态以反应手机平台操作的便利性,这就是搜索和筛选抠图素材的依据。人物关键词:“农民”、“手机”。

在PS中进行抠图处理,首先复制底图(Alt+拖动左键),调节复制图层图片的亮度对比度,以使人物关系突出,方便后期抠图。

单击复制图层,随后使用套索工具(L)属性栏中选择选择并遮住..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属性栏中“+”、“ -”选项对选区进行加选和减选调节。这种抠图方式相比钢笔抠图更加自然,因为工作区中羽化、平滑等选项可以对选区边缘进行二次调节,非常方便。选择完成后点确定,这样就能得到较为理想的选区,随后在原图层上复制选区(Ctrl+J),并清理用不到的图层,这样抠图就完成了。

接下来开始搭建中景的散户农田,素材选择时应注意散户农田与机械化农田不同,在表达上应注意把握空间气氛的变化,相比机械化农田的开阔,散户农田更具有更强的围合性,且单位面积内作物种类相比机械化农田较多,农田肌理变化大。因此在背景素材选择时要注与空间气氛的适宜。并通过增加树木、或蔬菜大棚等方式来增加散户农田空间的围合性和种植种类的丰富性。

素材优点:作物种类变化多,中景农业机械简单、远景塑料大棚以及村庄与树木的围合感较好,符合散户农田的空间气氛

素材缺点:缺乏前景,特别是与前景人物搭配时会显突兀,因此在后期作图时应为其增加前景对象,以强调主体;此外背景天空较为黯淡,整体色调较艳丽。

素材优点:前景的灌溉设备和植物与表现意图相符。

素材缺点:远景的气氛与散户农田的分为全然不同,且灌溉设备过于靠前。

根据以上两张背景图的优缺点,对两张图片进行处理与结合,抠下第二张图的前景素材拼贴到第一张图片中去,以增加图一的前景丰富度,并且通过拼贴的方式为图一增加近景作物素材,使灌溉设备与近景植物拉开层次,以增加背景图片的丰富度。此外,处理图片透视变化时,可以通过自由变换工具(Ctrl+T)来解决。

接下来一步是将农田信息采集设备和水肥管理设备(灌溉设备、无人机农药设备)等元素加入到图面中去,这是体现散户农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效果,运行机制是通过农田信息基站(左白色设备)检测农田墒值、水肥变化并反馈到手机平台中(农民手里的手机),散户农民视情况通过手机操作灌溉设备和无人机进行水肥补给,以此我们来进行素材选择。

从左到右依次是:农田信息监测站、地下水机井、无人机农药喷洒、土壤检测器

农田监管设备从三个层面进行添加,空中——无人机农药喷洒、地表——信息监测站、地表喷灌、地下——土壤检测器、地下水机井。通过三个层次的农田设备的展示可以更好的突出与强调基于高速 络的智会农田对于农田管理与监测的全方位覆盖,有些同学会问小编为什么想到使用这些图像元素,那是因为在此之前小编已经对项目进行过深入的调研,对于现在的智慧农田发展现状和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已经有大致的了解。因此能够形成一套素材拼贴的逻辑。

接下来,就是各素材的拼贴,这里要注意当图面元素丰富时,一定要区分出各元素间的主次关系,这张图中我们突出的是人物主体,再多的农田设备都是为农民服务的,因此在布局时,尽量将农田设备安排在画面的四周,将农民形象至于前景并放大,以免喧宾夺主。此外,由于我们拼合的素材图像较多因此一定要注意图层的整理与命名,以免图层混乱。

随后,要对各素材的颜色进行调整,这里主要是调节对比度与饱和度,例如降低橘黄色机井的饱和度以免突兀,同时降低背景各元素的对比度以突出人物主体。注意对图层进行颜色处理时,不要合并或直接在原图层上改动,而应采用链接图层图层样式,单击要调色的图层,随后点击下方创建新的填充和调整图层这时可以形成链接的对比度、饱和度图层选项,(如图所示)这样十分方便我们在后期处理其他效果图时,直接拷贝图层样式链接图层,保证了效果图整体色调的一致。

最后一步就是通过线框将图中交互的各对象间进行强调与联系,用图框的方式连接土壤检测器——散户农民手机——水肥管理设施,以初步展示信息化农田管理模式。

STEP 3

从前一张效果图的讲解中,我们对于素材拼贴效果图的工作流程和制图方法有了清晰的了解,后面的两张效果图则主要谈一下构图时各图面元素的组合依据。这两张效果图图面都十分简洁,但必要的信息点并不缺乏。

以这湿地效果图来说,效果图想要传达的是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测湿地的水质状况、植物生长状况、候鸟栖息状况从而实现对湿地的修复,在此基础上可以面向游客发展湿地旅游、自然科普等内容。因此提取到“游客”、“旅游”、“候鸟”、“监控”等信息点,以此为依据我们去分别寻找图面素材例如:用栈道、木屋、游客代表湿地的旅游开发、用手机界面和候鸟的对应表象管理者与自然的交互关系。

林地素材 & 湿地素材

根据前面提到的场景元素和氛围,我选择将自然恢复作为这张效果图表现的主题,因此在搭建场景时,我选择以一条游憩步道步道作为视线的引导,并将图面元素一分为二。左侧通过林中小屋来表现旅游开发,右侧表现湿地的还原。人与自然的交互系统。

这张效果图,主要想表达机械化生产农田与散农农田不同的空间气氛和开发农业园的潜力,于是通过才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来表现机械化生产,通过游客的参与代表农业旅游开发的潜力。

背景调整前,景深浅且不够广阔

背景调整后,景深更加深远图幅更加辽阔,方便后期安排更多的图面元素

要注意的是机械化农田广阔辽远的气氛,在选择图片素材时应表现出来,这张素材图片的图面元素和感觉比较符合,但景深和宽广度还不够。因此小编抠选并复制了前景的麦田,在自由变换中进行水平翻转,随后整体上调整了前景麦田的透视角度,使前景更加广阔并加深了景深。

农业机械间通过谷物搭建起了一座“桥“

在其他图面元素的添加时,我希望强调农业机械与游人互动的浪漫情怀,创造出游客从农业机械喷洒的谷物“桥”下经过,并将“桥“的形象作为表达的主体。于是,小编以此作为创作意向来进行图面组织,以表现农田旅游开发的潜力。

STEP 4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和思路完成剩余两幅效果图的制作后,接下来是对图面的整体调整,用之前提到的通过拷贝图层和链接图层的方法来保证图纸间整体色调的一致。此外,小编这里通过强调天空的颜色来统一画面,天空的色彩选择与项目其他图纸相同的色系与色调。这一步可以通过调整天空的色相/饱和度来解决。

以上就是完成这样效果图所需要的步骤,是不是很简单,而且这样的作图方式速度非常快,但在作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作图的思路与主题,才能实现图示化信息的准确表达。

最后将这类效果图制作的要点归纳如下,希望大家在制作效果图时谨记:

1、明确主题,梳理内在关系;

2、搭建场景,确定空间氛围;

3、搜集素材,强化表达对象;

4、分清主次,凸显主题要素;

5、整体调整,加强图纸联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20年10月2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