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01 你的CPU也超载运行了么?
记得脏猫在和某位医生朋友访谈的时候聊到过一个问题:在这位同学硕士临床规培大轮转的时候,每3个月左右就要换一个科室,知识海量涌来,但是完全没有给她系统学习的时间,一直保持系统学习习惯的这位同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对不能系统学习的焦虑占据了她大量的精力。
当时她懊恼的说,如果返回去我已经告诉自己不要焦虑,用焦虑的精力来多学一点不好么?
上面的场景脏猫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也在每每经历:
比如刚刚入职一家新公司,明明一天到晚什么都没干,但是回家躺到床上仿佛身上每个零件都要酸的要命,只想躺着刷剧。
又比如交论文交 告的时间快到了,明明每个信 都在告诉你再不做要熬夜咯,再不做要做不完咯,但是身体还是只想躺着搞些有的没的,明明平时没有那么吸引人的电视剧和小说都仿佛散发着绝对诱惑,最后任务没完成也就罢了,但是还是一身疲惫,感觉比认真工作学习了一天还要累。
02 内耗——精力管理的最大敌人
经历过上面场景的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做了不等于累,不做也不等于轻松。
在信息 会,各种信息都极容易触达到点,我们每天接受到各种信息,面对外在和内在各种信息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我们本能的会给自己制造满满当当的action plan,但是最终能够完成的却占比少少,这种拖延症更加增加了焦虑。
如果逼着自己完成了任务呢?有一部分小伙伴可能会感觉整个身体被掏空,进而感觉那些在高强度工作之余还能够课余生活多姿多彩的人怕不是和自己不是一个人种。
对于以上这些零零总总的问题,脏猫也深受其折磨,于是有了问题,就会有发现解决方案的脑袋!于德志先生的《反内耗》就这样成功步入眼帘。
后面脏猫将用一个系列篇幅,对《反内耗》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科普,并提供相应的“试用体验”。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也可以把全本找出来看一看哦。
03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上面的分叉路里面,已经产生了对外界的不可掌控力进而产生了消极应对改变和挑战的情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个办法或许有用,那就是增强你对外界的掌控感训练。
比如当你近期很多的变化是你完全不可控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你可以控制的东西,比如健身运动和阅读学习,任何一个你对自己有信息可以较为轻松做到的而且会让你产生掌控感和成就感的事都可以尝试。
吃饱了才能干活么,让你的情绪吃饱了,才可以去打小怪兽呀。
2)痛苦是一种自我选择,压力未必直接导向消极情绪
上面的方法论背后隐含一个观点,那就是你可以控制自己对压力的反应。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惯性的认为:改变和挑战带来的压力,一定会引发消极情绪。而在《反内耗》中的论证表明,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压力未必一定带来消极情绪,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环节,是你自己的选择。
原文摘抄
巴蕾特博士是美国东北大学一位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从事情绪领域的研究。在扫描过数百个大脑、分析过涉及数千名试验对象的数百篇生理研究、探讨过几乎每一篇与情绪有关的大脑成像研究后,她在自己的新书《情绪如何产生》(How Emotions Are Made) 中提出一个全新的研究结论:我们的情绪并非天生,情绪的变化完全是后天经验以及自我选择的结果。
举例来说,当我们准备在一个重要的比赛中上场时,可能会心跳加速、肌肉紧绷、手心出汗,胃肠也可能开始搅动。此时,如果我们有焦虑发作的经验,可能会想:糟了,我感到非常紧张,我又焦虑发作了,而这会搞砸比赛的……然后,我们真的会开始焦虑,并出现与之吻合的多种反应——自我战斗开启了。但同样的身体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譬如手心出汗,其原始的适应功能包括握紧武器或抓紧树干,以便更好地战斗或迅速逃避可能的风险。如此,我们便可以换个角度来观察:即将上场让我感到兴奋,我现在充满力量,有信心面对一切挑战。在这种思维下,我们会跃跃欲试,对即将来临的挑战充满信心与力量。
她的研究结论与海耶斯教授的关系框架理论研究成果几乎不谋而合:痛苦源于个人经验,源于我们的知识建构模式。
04 后文导览
下一篇,我们将细细的分析一下我们碰到问题之后的两种情绪循环,在何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理智去指导行动,还是应该用情感去指导行动呢?敬请期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