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概念崛起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编制《“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这个规划将成为今后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向 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1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并加快卫生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改革。在利好不断推动下,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相关板块相继崛起。
“健康中国”概念崛起
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了《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该战略规划将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0月29日,政府发布的五中全会公 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预计《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有望于明年初正式出台。
未来人口结构变迁“逼迫”大健康时代来临。相关研究人士认为从人口红利来看,随着1950年~1970年婴儿潮的人逐步步入退休年龄,而2000年以后出生率大幅下降使得15岁以上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将见到绝对数量顶部。这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数据变动看,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3年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了。
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人口占比最高的部分已从35~44岁转向45~54岁。从消费总需求来看,随着70后 会中坚力量步入中年,将大大推动以“保险、医疗保健、家庭服务、人工智能”为典型代表的“大健康”需求。而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型升级,“大健康”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医药(包括医疗、康复、器械和保健等)产品生产和制造行业纵向延展至健康管理、健康护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性产业,再横向延展至外围环境保护与治理、体育锻炼、健康保险等行业。
“健康中国”利好医疗服务、器械行业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十三五”期间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在目前传统制药行业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心将会向以人为本的服务业方向倾斜。而政府也明确提出要把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万亿元提升到8万亿元,也就是说每年要增长20%以上。
此外,五中全会公 强调“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当前阶段,财政压力加大,医保控费成为必然趋势,也是行业内的普遍共识。一方面,已经开展GPO或PBM业务试点的医药商业或医保信息服务企业有一定机会;而另一方面,取消药品加成必将使得医院更倾向于依靠提升医事服务费,来提升医院和医生的收入水平,这又利好于医疗器械企业。而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设备需求处于持续增长态势,预计今年全国医疗器械销量有望突破3000亿元。在政策进一步松绑、“互联 分级诊疗”进一步完善之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形成,基层医院将迎来设备更新换代高峰。
对于“健康中国”概念的投资路径建议投资者从以下4点予以关注:
1,兼具产品进口替代预期与移动医疗概念的华润万东、乐普医疗、鱼跃医疗;
2,受益于医药分开,并发展药品集中采购(GPO)和O2O医药电商等新模式的嘉事堂、康美药业、上海医药、一心堂等;
3,受益于医保控费和商业医保发展的PBM公司海虹控股;
4,受益于政策鼓励的民营医院标的凤凰医疗、华邦健康、复星医药、爱尔眼科等。
养老产业引擎开启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我国老龄人数缓步上升。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显示,到2050年,在不考虑“全面开放二胎”情况下,中国将继日本、德国之后成为第三大老龄化国家,36.5%的中国人将在60岁以上。现我国大于60岁的老人数量已达到2.15亿,约占总人口的15.76%(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时,即被视为进入老龄化 会)。而根据人 部数据预测,到2030、2050年,预计老人数额将达到3.1亿、4.5亿,约占总人口的21.76%、30.76%。即使“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后,中国少子化和老龄化的问题会得到稍微舒缓,但是短期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缓解力度不大,老龄化的必然趋势将大幅扩大养老市场需求。
根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 告(2014)》, 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左右,占GDP的比重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在老人数量不断扩大、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和养老政策红利的共同支持下,中国老龄产业市场有望蓬勃发展。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
养老医疗、服务与休闲为养老产业核心。首先,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催生“医疗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使之有望成为市场“刚需”;另外,老人消费水平的提升推动养老休闲的发展。
建议关注:主营产品为治疗老年人慢性病的医药或器械(鱼跃医疗、三诺生物、华东医药、九安医疗、通化东宝、天士力)、预防老人病的保健品(汤臣倍健),和业务涉及养老休闲服务的(南京新百、金陵饭店、双箭股份)
掘金营养健康食品市场
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保健型食品在满足老龄人口温饱生理需求的前提下,又能提供营养补充。近年来,国内营养食品制造业的收入和利润规模维护10%以上的增速,明显高于整个食品制造业的平均增速。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之下,有望持续保持10%以上的收入增速。而食品饮料板块的膳食营养补充剂、葡萄酒、乳制品、挂面及健康信用植物油等细分行业符合老年人的营养和消费需求,有望持续受益于人口老龄化进程。
从相关上市公司产业布局看,汤臣倍健在2014年膳食营业补充剂市场规模达到1001.42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膳食营业补充剂消费市场。公司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链,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和移动医疗,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伊利股份,行业龙头地位稳固,短期来看高端产品布局持续推进、中期乳制品外延并购扩张市场份额、长期多品类健康食品集团起航都能对公司收入规模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西王食品,由于营销改善叠加品类扩张,公司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关注受机构青睐公司机会
长期以来,医药生物一直是机构标配重点领域。从今年三季度基金持仓结构来看,医药生物位列其超配第一(标配5.83%,超配6.91%),反映出股市大幅下挫时,基金倾向于布局防御性较好的医药生物板块。其中健康元、华邦健康、三星医疗、思创医惠、蓝帆医疗均是基金三季度增仓的“健康中国”概念股。
生物药板块不受医保控费的影响(多为自费),反而受益于消费升级,未来将成为独立的高增长领域。医疗器械领域正在出现明显分化。龙头公司凭借核心产品的技术壁垒,丰富的产品线、以及产业链向下的延伸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未来有望通过外延并购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通器械企业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强,将陷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窘境。
在上市公司业绩变化上,投资者可关注估值相对合理、业绩高速增长确定性较大的华东医药(大股东定增完成,未来有并购预期)、通化东宝(糖尿病大领域,药品器械双轮驱动、未来自建的糖尿病慢病管理平台)、华海药业和华邦健康等。
继续看好信息安全和国产软件板块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软件行业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高成长性板块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在估值持续推升和行业增速稳中趋缓的背景下, 2016 年行业的风险与机会并存,个股表现将逐渐分化,建议重点关注政策持续推动的信息安全和国产化主题下的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
全年软件行业市场表现突出,但基本面支撑仍显不足。在 2015 年的过山车式行情中,软件在申万行业中实现了领涨领跌,成为最聚人气的行业板块。然而行业数据和上市公司季 均表现出增速趋缓迹象,后周期性依然明显。
信息安全和国产化主题具有“类军工”和“高科技核心”的双重属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 的推广应用, 络攻击已经成为了国家之间无烟的战争,保障 络的安全与军事力量的建立一样不可或缺。同时,基础软硬件的国产化涉及科技发展的核心层,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等新一代技术应用的基础,将在多个重点投资领域中交叉受益。
在政策支持下,信息安全和国产化的推动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5 年我国在国产化领域成果显着, 其中清华系通过海外并购大举进军芯片领域,信息安全子行业增长全面提速,国内服务器、存储厂商快速崛起。 随着 络安全法的落地,相关领域有望在 2016 年实现加速发展。
行业评级:同步大市。我们判断 2016 年行业的风险与机会并存, 中短期仍具备上涨动能,但后续在估值压力下会面临整固及回调风险,个股表现将逐渐分化,给予行业“同步大市”的投资评级。建议重点关注政策持续推动的信息安全和国产化主题下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高估值带来的行业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资金面紧缺,影响政府项目建设进度;注册制的推出。
保监会:非法集资本质上是一种违法犯罪金融活动
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纳入保监监管法眼。
昨天晚间,保监会在其 站上挂出一则新闻通稿。称近日,中国保监会召开保险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视频会,全面部署近一个时期保险业防控非法集资风险工作,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洪分析了近年来保险业非法集资案件情况及特点,指出非法集资本质上是一种违法犯罪金融活动,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侵蚀行业发展成果,影响经济金融秩序,破坏 会稳定大局。当前,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保险行业非法集资风险不断积聚,案件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增大,防控难度和风险处置压力较大。
黄洪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全行业要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升责任意识。要求各保险机构、保监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切实承担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
按照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保监局要召开一次辖内保险中介机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专题会议,各单位要将领导小组名单 送中国保监会。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防范风险苗头。保险机构要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排查机制,每年6月30日前要完成本系统上一年度的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加强人员和职场管理,创新风险监测方法。
保监会要求,保监局要加强市场行为监管,特别是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加强沟通协调,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 告、早处置。
三是坚持依法治理,妥善处置风险。要求案发后做到快速应急响应、深入排查风险、主动配合侦查、协助管控资产、积极维护稳定、强化舆论引导、及时 告总结。
四是注意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机制。要求持续推进改革、强化后续处理、建立防范和治理非法集资长效机制。各保险机构、保监局要建立常态化的防范和处置工作机制,做到月度有分析、季度有评估、年度有总结。
保监会稽查委成员单位、总部在京的各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保监局、保监分局负责人和省级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保监会稽查局通 了当前保险业非法集资案件及防范处置工作情况,广东保监局、湖南保监局、人保财险、国寿股份、新华人寿等5个单位围绕开展风险排查、妥善化解非法集资风险、承担主体责任、防范外部风险传递、应对第三方理财风险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
保险概念股:新华保险(601336)中国平安(601318) 中国人寿(601628) 中国太保(601601)
生物医药大计
1、产业特性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目前,人类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工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制药得以迅速发展。相对于传统医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市场集中度高,辐射面广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大力发展、激烈角逐的一个焦点,也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其主要特点有:
2、 高技术
这主要表现在其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手段。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上游技术(即工程菌的构建)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
3、高投入
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的建造和设备仪器的配置方面。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医药的平均费用在1-3亿美元左右,并随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6亿美元)。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药品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
4、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
5、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新药的投资从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实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实验、生物利用度测试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实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重新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时间却需要8-10 年,投资1-3 亿美元。
6、高收益
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 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 能高达10倍以上。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可以说,生物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7、国家战略
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近年来,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建设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和一批重要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建成了一批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初具规模;全国生物产业正在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缺乏国家发展战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成果转化率低、融资渠道不畅、国家研发投入力度不足、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差等突出问题。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突破影响我国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高新生物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功能基因组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蛋白质组与重要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代谢组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纳米生物技术和纳米药物等重大技术。
重点扶持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尽管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创新药物研究仍然明显不足。目前国内制药企业仍以仿制药和低端医疗器械为主。由于缺乏创新,盲目重复仿制导致医药市场无序竞争,严重阻碍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新药创新和行业的稳定长久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和引导。
8、地方行动
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根据《政策》,将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领域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若干个产业集聚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专业化分工特色显著的生物产业基地。
此外,政策表示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投入;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 会资金投向生物产业;支持生物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地方政府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整合现有优势资源,加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加速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要素向产业聚集,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方向,在创新链条的完善、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成果的推广、产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打造整体发展优势,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