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标签:乌拉旮旯·钟美美 模仿老师视频 视频下架 约谈 多方回应
(图源:@央视新闻 相关 道中采访视频截图)
2020年5月,来自东北鹤岗的一名初中学生在快手上以乌拉旮旯·钟美美为用户名发布的一些模仿老师的短视频在 络上开始引发关注。5月29日,其大量模仿老师的视频在平台上下架。5月30日,有自媒体称钟美美被约谈导致其模仿视频下架的相关信息开始在各大 络平台上传播。6月3日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并称希望多从正面引导,拍一些有正能量的作品,随后钟美美及其母亲、班主任等多方对此事作出回应, 络关注热度持续不断,并引发了激烈的舆论震荡。
1、 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热度演化趋势分析
从钟美美事件相关信息在 络上的传播来看,总体来说,从该事件传播初始到接近尾声其舆情热度极高,舆情热度在起伏中不断变化,并呈现出多个舆情传播节点。根据事件不断发展,其舆情热度演化具体呈现出如下特点:
1. 传被约谈信息引发舆情发酵蔓延
钟美美相关模仿视频在5月29日之前,就已经存在一定的 络关注热度,其主要是各自媒体之间对钟美美模仿视频的娱乐性分享,但是也只是小范围的互动,传播热度较低。自5月29日开始,在豆瓣小象八卦小组中出现了标题为《模仿老师的东北小孩被约谈了,视频已近删掉了5.29退 》的相关信息,关于钟美美被约谈,模仿老师视频大量被删的消息开始在 络上蔓延。到5月30日,钟美美被约谈的 传消息进一步蔓延,@小象八卦 在微博客等 交类平台上发布了”影后钟美美被约谈了”的消息,并引发了不少 友的参与讨论,其传播热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5月31日,伴随着 传被约谈的消息以及钟美美模仿视频合计 络上的流传,其传播热度出现了一个小峰值。6月1日——6月2日,开始有部分专业媒体如新京 、头条新闻等介入传播,其传播内容主要为钟美美对视频下架的相关回应,他在回应中称”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
总体来看,自媒体对钟美美被约谈的消息进行传播后, 络舆情在发酵中不断蔓延。
2. 当地教育局相关回应引爆 络舆情
6月3日上午,@新京 我们视频 、@紧急呼叫 等媒体 道了”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接触过钟美美,并表示希望从正面引导孩子,多拍一些正能量作品”的相关新闻。随后这一消息也被大量专业媒体跟随 道,由此 络舆情也被迅速引爆。从上图舆情演化趋势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舆情热度在6月3日呈现陡然上升的趋势。在这过程中,@红星新闻 在6月3日13:39发布的关于市教育局的回应称”教育系统不存在约谈,关于删除视频的问题是小孩和家长觉得不太好自行删除的,咱们没要求他做这个事情”,但是该新闻并没有引发较大的关注。此时 民的眼睛主要聚焦在当地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这一信息上,并就这一信息进行了激烈的热议。其中包括一些大V博主如@陈迪Winston 、@马伯庸 等都对此事发表了态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3日,@萝贝贝 发布了关于钟美美最新模仿志愿者的相关视频,并称”正能量创作已经开始了”,再一次激发了 友对当地教育局回应的议论风潮。所有围绕着对当地教育局相关回应所引发的 络舆情热度在6月3日——6月4日始终居高不下。
3. 多方回应延长舆情演进的生命周期
在当地教育局对钟美美事件作出回应致使 络舆情被彻底引爆之后,多方对此事进行回应。6月4日,钟美美班主任对此事作出回应称”担心对孩子心理有影响 没要求下架视频”,钟美美母亲发声称”视频是我让隐藏的,怕 络上不良评论影响他”。另外,钟美美透过媒体发声,称约谈纯属无稽之谈。随后,关于对话钟美美的媒体 道不断出现,一时间 络上关于”钟美美想考电影学院”、”钟美美模仿的初衷是为了让 友开心”等新闻信息不断出现。6月8日,央视新闻采访了钟美美本人、钟美美母亲、钟美美班主任,对约谈这一 传消息进行了否认回应,至此这一事件算是告一段落。该事件从5月29日开始传播,直至6月9日 络舆情才逐渐平息,经历了自媒体爆料的舆情发端、各方持续回应的关键传播节点,大大延长了该事件舆情演进的生命周期。
2、 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传播平台分析
从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分布来看,微博客类 交平台成为最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微博客类 交平台从事件发生伊始,各传播主体就围绕钟美美事件不断创建传播话题,通过有吸引力的话题标题引发 友积极参与进行互动。截至目前,就微博客 交平台上的钟美美事件热点话题数量来看,已经高达30多个,且部分话题的阅读量成功过亿,讨论量也成功过万。
从微博客类 交平台上话题分布来看,讨论量过万的话题基本上都是与事件进展有关,其中各方的及时回应总是能迅速引发 友的积极围观和热烈讨论。由此也可以看出,微博客类 交平台始终是众多媒体发布新闻、庞大 民参与讨论互动的主要渠道,它在引爆舆论、形成舆论高压等方面发挥中强有力的作用。
另外,新闻客户端的舆情量占比2%,成为第二传播平台,其中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搜狐、 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除此之外,各大专业媒体的官方新闻客户端也有一部分舆情量,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的标题为《视频下架?被约谈?”钟美美”、妈妈、班主任都正式回应了》的新闻就引发了大量媒体的转发以及 友的关注。
3、 钟美美事件各传播主体下的 络舆论话题聚焦
钟美美事件主要的传播主体分布在专业媒体以及自媒体下的 民群体,他们参与传播的态度和话题聚焦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并且互为作用力,共同塑造着钟美美事件下的 络舆论景观。
1. 媒体 道议题聚焦
以 传信息为内容源头介入传播扩散事件
就钟美美事件媒体最初介入传播主要是以 传钟美美被约谈为信息源头。 络上关于钟美美被约谈的消息主要来自于个别自媒体,在相关消息有一定的关注度后,部分专业媒体如新京 、新京 我们视频、红星新闻等开始 道。就 道内容来说,这些媒体将一是将”有消息传钟美美被约谈”这一点作为 道议题;二是强调了钟美美回应视频下架的原因”是想换一个风格”。媒体最初将 传被约谈信息作为传播点,推动了事件扩散。作为专业媒体,将未加核实的 传信息作为 道内容,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 民对于钟美美被约谈的可信度。另外,新京 在事件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立足于钟美美被约谈这一事件矛盾点,先入为主的发表了快评《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进一步激化了 络舆论。这也是后来约谈消息并不存在的真相出现后,新京 被部分 民诟病博眼球、引战舆论的重要原因。
以深入采访为 道素材传播事件相关进展
随着事件的不断进展,大量媒体加入事件的相关 道。从 道议题的聚焦来看,主要以媒体对与之相关的各方进行的深入采访为主,主要涉及当地教育局、钟美美本人、钟美美母亲、钟美美班主任等方的采访回应。但是媒体对这些内容的 道密度十分高、且 道更新频率较快。一旦有一方回应,各媒体总是即时传播,这也造成了 民对相关信息的误读。例如,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有过接触这一新闻 道之后,媒体并没有着力于 道学校与钟美美接触是否是约谈、学校与钟美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新京 等媒体甚至还发起了”怎样看教育局承认学校与钟美美接触”的 络调查,这无疑成功带动了 友对于钟美美被约谈这一消息的认同。随后即便是媒体 道钟美美班主任、母亲的相关回应澄清并没有被约谈这一说时,部分 民纷纷猜测钟美美方可能被威胁。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媒体在 道各方采访回应时,应该本着全面、连续完整的态度,即时碎片化的 道内容,容易影响 民对该事件的判断。
以立场鲜明的评论性 道引导 络舆论
专业媒体除了对钟美美事件立足于基本进展的 道之外,还发表了一些评论性 道,立场鲜明的进行相关的舆论引导。除了前面所说的新京 发表的《容下”影帝钟美美”,更能体现教育包容度》之外,光明日 发表的《包容钟美美的”神还原”就是最好的正面引导》的评论性 道、界面新闻发布了《”钟美美”模仿老师视频下架,是弘扬正能量还是限制创作才华?》的评论性 道、红星新闻发布了《对钟美美的教育别”画蛇添足”》的评论性 道等,这些评论性 道几乎都是以对钟美美的保护为 道立场,辨证看到何为正能量,来强调教育应该具有的包容度。另外,还有一些媒体评论立足于互联 下钟美美走红现象的解读。这些评论 道部分都是在约谈消息被当事方否认之后才发表的,在开头也大都对被约谈进行了事实澄清。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便是约谈消息是谣言,但是这一风波的出现以及钟美美视频下架的事实确实在 络舆论中打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涉及教育也涉及孩子的兴趣发展,媒体在这时积极进行评论性议题 道,对 络舆论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2. 民讨论话题聚焦
从 民对钟美美事件讨论话题指向来看,最主要的还是聚焦在 传信息钟美美被约谈、钟美美模仿老师视频是不是正能量作品、对钟美美视频中是否存在丑化教师、孩子身上的天赋与创作欲望该如何保护、教育的包容度等。从 民讨论话题形成的 络舆论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从 络舆论对 传钟美美被约谈这一消息的激烈讨论来看, 民显然已经被媒体以及部分营销 带偏了节奏。在整个事件中, 民舆论最大的抨击点始终是放在 传钟美美被约谈上面,抨击对象直指当地教育局以及钟美美所在学校,即便是后来各方回应相继出来否认约谈,一部分 民仍旧坚信约谈这一事实的存在。这无疑加剧了普通 民与官方的对立,加深了 民对教育机构呆板要面子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 络舆论对孩子的表演天赋以及创造力展现出极大的包容空间。最初来看, 友对钟美美模仿视频表现出很高的喜爱度,当钟美美视频被相关方面指出缺少正能量时,不少 友对此表现出强烈的质疑,模仿老师到位且能逗大家高兴就不是正能量了吗?所谓的正能量作品到底是什么?而对于钟美美视频中是否存在对老师的丑化时,很大一部分 友认为这像极了我们上学时候的老师,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这些视频中并没有展现老师的不良师德,而是展现出老师对学生负责的恨铁不成钢。以这样的理由就学生的表演天赋和创造力进行扼杀,具有矫枉过正的成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 友认为,孩子可以进行模仿老师的表演,但是尽量不要公开发布。
四、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总结思考及研判建议
纵观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的发酵过程,一开始个别自媒体为博眼球用” 传””约谈”等极具挑动性的字眼来传播”视频下架原因”背后的一些猜测,在个体偏见和非理性中将 民情绪推至极端负面;而后官方回应以及媒体对涉事各方的追踪评论等 道内容非但未能平息负面反而将舆论纷争彻底点燃,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络民情民意和教育舆情的复杂诉求;以上也决定了最终导致钟美美事件 络舆情走向消解的不是凭借有效的处置和引导来化解,更多地是依靠事件自然驱动的”七天传播定律”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基于此,如何从钟美美事件出发总结思考同类 络舆情的规律性特征,同时针对 交媒体环境下教育舆情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呈现进行深入观察解读并作出研判建议,成为避免重蹈深陷负面舆情覆辙的关键意义所在。
1. 总结思考
媒介塑造 会文化,钟美美事件始于短视频平台止于融合化传播
从狂欢到散场,首因效应影响下舆论对 传信息的高信任度难以打破
2. 研判建议
全方位提升 络素养, 民形成鉴别 络信息真假的舆论共识
络热点事件总是伴随着各种 传的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对这些或危及舆论向心力的负面言乱或危害 络生态的谣言, 民学会如何避免被操纵和煽动情绪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理性对待自媒体,不枉加跟风评论,谨防充当虚假信息的传声筒;二是将 络素养的提升落实到具体行动,做好监督者,发现问题要及时求证。
正确”带节奏”,媒体时刻警惕失范性 道用好手中话语权
构建逻辑闭环,回应主体增强舆情意识于良性互动中寻求问题解决
面对新舆论环境,舆情回应主体构建”闭环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部门如果未能及时跟进处理舆情事件或者回应后所产生的效果有限,即无法形成良性闭环。因此,回应主体在循序渐进地互动中拆解 民疑虑点,做到有针对性地逐一破除,才能更好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舆情事件的主导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