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解析中医和易学的密切联系

对 话

牛晋桂老师:我小时候接触过易学,但是当时不懂,也没有深入研究。后来经历了一件事情,是我学习易学的转折点。一放假我就去跟我舅舅和爷爷跟诊,有一天中午舅舅回去吃饭,我就在门诊给他守着。恰巧来了一个老头,当时交谈了一番,老者问了我一句话,影响我到现在,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他说小伙子我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需要你去思考,不需要你去回答。

牛晋桂老师:问题很有哲理,请问:“中医历代有成就的大家为什么后期都非常精通《易经》或者以易通医?”我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印象,封建迷信。当时没有回答,老者不让回答。这句话让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我思考了半天也不知道历代大家谁和易学有关,就开始查询了。最后在图书馆找到的第一本书,山东大学刘大钧所著的《周易概论》,当时我看完以后发现有很多内容都不清楚、不理解,我就发现孙思邈和易学有关系。

中国历代有成就的大家有八到九成的人,还有一些没有去论证的,能够论证下来,从他的学术思想里面能够得出确切证据说他跟易学有关系的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我就更加相信易学和医学是有联系的。但是看书只看这一本不行啊,和医学没关系。

牛晋桂老师:对,没有办法。这时又出来另一个点拨我的老师。当时我就打听到学校的才子王晓鹤老师,医学史的硕士导师,非常精通《周易》。然后我就开始去联系这位老师,在附院门口,他骑着自行车抱着一只小狗,我就把他堵到门口了,问王老师我想学习易学,他问我学习易学干啥?我就说出我的理由,我就把这个故事给王老师说了一遍,那王老师说你是想把周易和医学结合,用来治病吧,我说我就想用它来去指导临床的。王老师就叫我回家把《周易》背会了。

牛晋桂老师:当时就这么一句话,然后他就骑自行车回家了。当时我也听话,如果不听话,现在估计也学不会。就回去背,才发现比其他的经典难背多了,字都不认识,言辞晦涩难懂,有很多相似的把你都闹蒙。当时为了弄清一个的字就是巽卦的巽,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巽,查字典也查不到这个字。一年以后了它在另一本书上写的一个巽旁边写了一个括 后边写了个拼音(xun),哎呀我高兴坏了,终于把这个字给认住了。

医学和易学到底有没有关系,其他都不用看,直接看易学和《黄帝内经》有没有联系就行。举个例子,你看《周易.系辞上传》里面说的“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那孔子的《系辞下传》里面又说了一句话,“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就是中医里面的取类比象法。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医里面还有整体观念天人相应观念,通通和这个是一模一样的道理。班固曾经在《汉书.艺文志》说过“易为大道之”,同事它又是儒家经典,是群经之首,这本书很重要。《四库全书》写提要的时候是:“易道之广大,无所不包。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它就把所有的规律都解释了。

中医和易学的密切联系

再举个例子,《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里面说了男女的生理周期,男子以八来计数,女子以七来计数。男子为什么以八来计数,女子为什么以七来计数?这些又是卦象里面数字的代表了,八是少男艮卦,女子以七,七是后天八卦兑卦的数字。

《黄帝内经》里至少有七成的理论都涉及到易学,剩下的没有考证的应该还有很多,保守估计吧,所以说《黄帝内经》通篇应该说是把《易经》的一些精华部分翻译,吸收,升,华发,挥过来,应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之间运动变化规律之间的有机联系。

怎么样学习《黄帝内经》和《周易》

牛晋桂老师:只有学习中医的时候,又同时学习《易经》,你才能够把两者不同的学习体系融合到一块,这也是张介宾(张景岳)说的“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他是一个以易通医的人,就是学习易学之后,马上去学习医学然后反复应用易理解释中医具体问题,慢慢就融会贯通了。李东垣的《脾胃论》用十二消息卦来解释药物的阴阳补泻,用两仪四象的观点来解释水谷气味的升降出入。举个例子,荷叶的功效当时他解释不清楚,他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荷叶是什么,中间是空的吧,上面有一个叶子,可以盛水,这个特别像震卦,震仰盂就是把一个杯子正常放到那,说明底子是一个实在的,它能够盛水。下完雨以后是不是荷叶上会有小水珠,而且它的颜色是什么?碧绿色的,而且五行颜色是木,震卦又是五行为木,相当于一个震木,而且是从水底面长出来的,是震动的,所以说李东垣说了荷叶中虚为震卦之象,震者也,动也,就是它的性质是动的。所以说人如果能够体会到这个规律就能更好的应用药物,荷叶通的是什么经?是少阳胆经,治偏头痛就可以用荷叶了。实际上震应该本通肝经而用通胆经。

朱震亨《格致余论》谈到了相火论,就用到了易学的道理;唐宗海的《医易通说》讲医学和易学的关系如:凡辨药能详卦气,则更深”,“药物之升降浮沉,全视爻位为衡”;孙一奎的《医旨绪论》也在谈,如太极图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论。”;还有张介宾是易和医的代表;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面诊左腮帮子的震卦为肝,右腮帮子的兑卦为肺。写《小儿药证直诀》的钱乙,他对小孩子发病的时候,你的左腮帮子为什么是肝,右腮帮子为什么是肺?圣人面南而立,把东西南北中就定出来了,所以圣人的左侧就是东方,右侧就是西方。左为东右为西,东就是木,西就是金,所以左脸就是肝,右脸就是肺,因为左升右降,木升腾应春气,西为金气之降应秋气。又如《黄帝内经.刺热篇》直接证据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 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肝应东方;故左颊先赤;心应南方,故额庭先赤;脾应中央,故鼻先赤;肺应西方,故右颊先赤;肾应北方,故两颐先赤。 所以说《黄帝内经》和《易经》是密切联系的。

牛晋桂老师:可以这么理解,就是以坐北朝南的方向去看待问题,所以整体的中国大陆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比较多。因为圣人当时观察是在黄河流域,那么他是以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来作为参照物出发点。

怎么把周易运用于临床

牛晋桂老师:周易用到中医就很好了。一可以指导针灸,第二可以指导方药,方药大家可以看看李东垣的《脾胃论》,通篇都在讲《易经》和脾胃的关系。针灸,大家可以接触很多,有腹针、脐针等都在应用易学和针灸的关系,运用易学和针灸可以用卦的符 、卦的含义、卦的大象,就是形象的象,它的形状是什么,你可以扎什么形状,你可以用它的意思。

比如艮为手,艮卦可以解决手关节的问题;艮为胃可以解决脾胃的问题,扎手可以解决脾胃的问题。所以你看看《伤寒论》里如果有阳明经热,会出现手心发热。这个是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才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排除有阳明大肠经经过手的影响,所以易学应用到医学会显著的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而且还能够解释以往很多解释不了的问题。

牛晋桂老师:是,会搞得很明白。举个例子,我曾经碰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一个老奶奶,感冒后期下肢无力,儿女们两个人抬过来的,当时她想马上缓解这个症状。我想如果要回去熬上药,几个小时以后吃了药,可能半天以后才能缓解。这个太慢了,人家要的是马上缓解。针刺的话,她那么虚弱,看起来脸色恍白、两眼无神,语音低微,乏力,典型的虚证,没有劲,脉象又无力,沉起无力为虚证。

这种情况怎么办?我就想到一个易学的办法,震为足,这句话来自《易经》“乾为首,坤为腹,艮为手,兑为口,离为目,坎为耳,震为足,巽为股”。震为足不就是代表脚,那震卦在哪?只有找着震卦我就能解决她代表的足的问题。震动,屁股震动为巽卦,那揉人屁股不现实。还有一个颐卦,上为艮卦,下为震卦。颐又代表了腮帮子,面颊部。颐不还代表口吗?颐养天年,颐为口、腮帮子。吃饭或者说话上颌不动,下颌骨动。下颌骨的动叫震,震主动,这个地方就是震卦,震卦代表足,那么下颌骨就代表下肢。

当时不知道有没有理论依据或者是临床疗效,就给她按摩了下颌骨,按了一会,老奶奶说大夫我发现一个问题。我还以为按了以后不舒服了。她说我感觉下肢热乎乎的。我说那你下来走动走动。病人说下肢有力了,很舒服,我就让她的儿女给她按摩了,然后过了三五分钟之后病人就自己回家了。

当时马上显效了,原来在中医家讲过这个医案。发现震为足,下颌骨就相当于足,那么上颌骨相当于什么?上颌骨为艮卦,艮为手,那上颌骨就是上肢了,一个上颌骨和一个下颌骨,上下肢都有了,而这个规律《黄帝内经》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了。惊叹先贤的智慧。

你仔细看《黄帝内经》,就会发现它把易学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藻,所揭示的规律,翻译成医学家所用的医学术语,就写成了《黄帝内经》。比如下颌骨来解决下肢的问题,那么我写下颌骨可以解决下肢的问题,就不会写成易学里面的震卦。所以这也造成了后世医家对医学和易学是否有联系的争论。

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案例,这个礼拜我碰到的,病人远在湖北,突然之间腰痛,然后就是放射性的下肢疼痛,压迫到坐骨神经了,西医会诊了半天都弄不清楚是什么问题引起的,最后确诊下来是坐骨神经疼痛,髋关节有积液。当时在医院躺着,他晚上疼得厉害,白天也疼,一天都疼。他们医院中医科不能参与住院病人会诊,所以不能针灸不能开中药,打电话给我,心情很不好。这种情况下震卦为足,震卦又是木,为肝,肝主痛,主经,经有变化,经又痛,木克土。因为他痛的部位为少阳胆经,那么就用荷叶,刚才讲的足少阳胆经代表。我就可以用柔肝扶土的办法去解决这个痛症,当时就用了芍药甘草汤加减。把处方告诉她。

两天以后病人就好转了很多,到今天就基本不疼了,他准备出院了,不想在医院了。因为没有一点效果,而且反复的转科会诊,就是诊断不清楚。中医的办法就是用易学指导,而不是去单一止痛。中医和易学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用易学的办法来指导中医,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

牛晋桂老师:第一先把原文看了,第二把中医经典看了,第三个两种理论体系同时看。看完以后,就在临床当中反复应验到底震为足能不能够解决足的问题,乾为首,乾卦能不能解决头的问题,你就要在临床当中反复验证是不是。震卦为足,震卦又为肝、为胆,那么肝胆的病变是不是会引起足的病变,是不是肝胆的病变引起足的病变最多?那么你就要去论证它。你会发现现在的很多治疗方法或者其他的治疗体系都在易学里面早有记载。

告诉你一个方法,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辅导员就告诉我一句话,学习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医学不要总是看医学的书,你会脱离不了现在的观点,会坐井观天的。你一定要去看其他方面的书,有可能其他领域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感悟,有可能在数学里面,也可能在语文里面,天文、地理都有可能涉及到医学,包括五运六气也是属于古代的天文气象医学。

独家分享:天干地支的化合奥秘

牛晋桂老师:化合,第一个由天干合化,也叫化合,这样比较好理解。合起来才能发生变化,两个必须见面才能发生变化。五运六气里面我讲了很多,但是最终的合化命理学里面讲得比较多。

《黄帝内经》开篇就说了“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术数里有很多内容就是中医所缺乏的,这就是天干地支。天干里面合化的是什么意思?我给大家大概说下,因为时间原因。《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到一个“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那么在《五运行大论》里面也提到了“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古人说的只要是甲年和己年大运都是土运,乙年和庚年大运都是金运,丙年和辛年大运都是水运,丁年和壬年大运都是木运,戊年和癸年大运都是火运。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这就是天干,首先得知道天干是什么?你会发现古人分东西以阴阳划分,天干一共十个,从中间拆开,甲庚丙丁戊这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乙己辛壬癸,前半部分如果看成男人,后面就是女人。你就会发现配伍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牛晋桂老师:对,一阴一阳,在过去就叫男女,男女就是阴阳、水火,男女的配合就是夫妻配合。现在的解释叫合化,已经把这东西失真了,和《黄帝内经》的意思不相符,《黄帝内经》说的就是阴阳搭配,也是男女相配,夫妻相配。这叫夫妻关系,一定不要理解成什么生克关系,就是甲乙合化还不是生克关系。那么怎么样配伍的?你看看《五行大义》就不是这么理解的,《五行大义》是天干两个相合而化,就是相合发生变化。两个天干一见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就化学反应呢?己为甲之妻。甲和己配到一块叫正配。你不能拿甲和乙来配,那叫兄配,因为同性叫比肩。所以说它配起来都是阴阳合德,夫妻之 。

牛晋桂老师:对,阴阳结合为什么发生变化呢?甲己为什么合化生土呢?你看《五行大义》里还提到一个,乙木怕什么?庚,乙木怕庚金。其实这也是配伍的一个方法。虽然说这个属于命理,但是有时候看问题一定不要只在中医里面转悠,有时候很多理论体系在中医里面你是看不到的。

举个例子,正统的中医里面会解释这个是怎么配的,王冰的《玄珠密语》有一章《五运元通录》里面说了“青气,横于丁壬。”是天干排360度的时候,它分了一份是36度。丁和壬如果能看到青气的话就是丁壬合化,木气嘛,其他的以此类推。还有二十八星宿,简单的说一下,那么这还不完全,也是理解它为什么一定要合化,一定要知道还有天干和地支的合化。举个例子,今年是丁酉年,土金水加上土金水木,应该是木运,再分木太过、不及。那么怎么配伍呢?有一个地支藏干。丁酉年,酉里面还有天干的呀,酉含庚辛。庚辛没合化,只能自己和自己合化,你看子藏壬癸,丑藏癸辛己,寅藏戊丙甲,卯藏甲乙。大概举个例子,甲午之年,地支午藏的天干是丙己丁。甲己合化产生于土,地支又有己,那么甲己又合化成土,所以说它们两个必须见面,就己一个是合化不出来的,不能说一碰到甲己之年,就一定是土,一定要碰到它们合化的东西,才能够变成土。

课程消息

阳春三月,中医家将邀请牛晋桂老师莅临深圳开设针道宗面授班,授以简单速效的针阵以及准确快速的诊断阵法,同时还将首次面授《易学与中医临床》专题,带领大家追溯医易同源历史,学习易学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通用操作模式,为中医赋能!

课程咨询:可添加课程助理微信13686889034,备注“针道宗面授”咨询。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 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 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
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1月8日
下一篇 2019年1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