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大脸喵
又到了一年一度
北京最需要天气预 的时间
毕竟北京虽然雨水不多
但一下起来就很大
如果没带雨伞
不是回不去家
就是要再买把新伞
没有看天气预 习惯的我
每年夏天都为此囤了不少新伞
于是今年我特意下了个
可以预 下雨的APP
还特意打开了消息提醒
结果就是
被它忽悠了好几回
……
明明只是阴天
APP里却在下雨
为了提高天气预 的准确性
我又下了几个APP
结果更加凌乱了
不仅预 的气温不一样
对下雨情况的预测也不一样
所以结论就是
我依旧不知道何时会下雨
所以
天气预 到底准不准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天气预 」吧~
我国古代的天气预
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后,天气预 就成了刚需。
不过当时还没有气象科学,人们依靠的主要是经验和占卜。
汉代时,人们会通过琴弦感应湿度来预测是否会下雨。
娄元礼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如果质量很好的弦线忽然变松,那是琴床潮湿导致的,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不久将会下雨。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记录,人们又总结出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像是“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等等。
从事农作的人们,还会通过观察动物的反应来预测天气,例如俗语说“老牛抬头朝天嗅,雨淋头”,“马嘴朝天,大雨眼前”等,这是由于下雨前气压降低,动物们难以散热,便会张大嘴朝天呼吸散热。
终于,到了明清时代,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我国建立起「钦天监」,开始了对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但此时气象台的主要工作还仅是记录天气,还没有预 的能力。
我国第一任钦天监监正 汤若望
钦天监制作了统一的测雨器,并要求直隶地区逐日记录晴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面气象观测 。
这个观测 ,积累了从清雍正二年(1724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续180年的观测记录,这成为了我国现存档案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雨量观测记录,可以说是我国气象走向定量化的标志。
现代天气预 的诞生
公元前340年亚里士多德的《气象通典》面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学专著,它使得关于天气现象的知识终于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公元16-19世纪,许多气象仪器被发明了出来,例如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和达芬奇参与设计的湿度计等。
伽利略温度计模型
尤其是18世纪,在流体力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启发下,法国著名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出版了《气象学》一书,使气象学成为了完全具有科学性质的学科。
在天文、物理、数学等基础理论和各种气象仪器、观测记录的支持下,气象学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开始以实验和验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真正的天气预 也随之诞生了。
1816年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
第一个开始天气预 的国家是法国,1854年,英法联合舰队在黑海上和俄军决战,然而战斗还未开始,就遭遇了强风暴的袭击,一下子沉了30多艘舰船。
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对这次风暴展开了调查,他根据各国气象台的气象情 ,绘制出了一张天气图,发现这种风暴的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
于是他提出,可以通过建立观测 ,绘制分析天气图,来预测风暴的走向。
在各方支持下,1856年法国建立起了正规的气象站 ,开始了世界首个天气预 业务。
某台风气象图
技术越来越先进怎么还是 不准?
从首个天气预 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3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按道理天气预 应该越来越准才是,但到现在天气预 还是经常“骗人”,甚至有些人感觉天气预 是越来越不准的。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我国气象局2012年至2017年的统计显示:
全国24小时晴雨预 准确率已经达到87.2%,比2012年高出0.7%;最高气温预 准确率已经达到80.9%,比2012年高出6.8%;最低气温预 准确率已经达到85.1%,比2012年高出5%。
所以说,天气预 的确是越来越准了。
但是,为什么准确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几,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呢?
气象学家主要通过三种工具来预测天气,第一个是天气观测,是指观测当前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气压、湿度和降雨量等。
不仅要测算地表数据,还要测算高空数据,甚至还要从太空进行测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气象学家的这个工具精确了很多。
气象气球 来自中国气象局
气象学家的第二个工具是计算机天气模拟,强大的计算机可以通过快速、大量的计算,来分析当前和过去的天气状况,帮助气象学家预测出未来最可能出现的天气。
但是在人类研究天气的漫长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计算分析模式,选择的模式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就很不一样。
常用的一些计算模型
所以,究竟该选择哪种计算模型,就需要用到第三个工具,气象学家的经验。
气象学家倾尽多时研究天气,因此他们非常了解这一领域,但自然的变化规律很难完全被人们所掌握,所以只能不断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却达不到百分百的正确。
另外,天气是非常因地而异的,俗话讲“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一个地方下雨,但几公里外却晴空万里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而我们的天气预 是按照城市 道的,所以才会给人一种预 不准的错觉。
下次,如果预 阵雨,自己看到的却是晴天,那么打电话给城市另一边的朋友,他们很可能就正躲在雨伞下呢。
体感温度也“骗人”
让人产生预 不准感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感温度。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明明天气预 显示只有30度,但走在大街上却感觉足足得有40度,这就是体感温度和气温不同引起的误会了。
天气预 中的温度,是指大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受人为干扰越少越好,受自然环境中除气温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越少越好。
放有测温温度表的“百叶箱”
而我们身体感受到的温度,学名叫做体感温度,是人体对冷热的感觉。
提到感觉,那就谁都预 不准了,空气湿度、风速、太阳辐射、衣着颜色、身体状况甚至当下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冷热的感觉。
来自中国天气
研究显示,气温30度时,如果空气湿度在40%至50%之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通常人们就不会觉得很热。
但是,在气温不变的情况下,湿度增加到80%以上,且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的感觉,体弱的人甚至会出现中暑的状况。
另外,还有一些人会在炎热的天气时,在地面或车身上摊鸡蛋,以此来怀疑预 的准确性,这就更是冤枉了天气预 了。
地表温度和车身温度受日照强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是要比气温高非常多的。
来自湖北日
如何挑选一个靠谱的天气预 ?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现在大部分的人都不再通过新闻结束后的天气预 来了解天气了,而是通过天气的APP,但这些APP间的预 总是打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14年修订)》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天气信息必须来自于官方气象部门。
来自中国气象局
也就是说这些APP使用的数据都是一样的,之所以出现预 结果不一样的情况,是由于不同软件根据侧重点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预 模型导致的。
所以为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下载了目前流行的几款APP,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简短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哪个APP表现突出。
而且,其实科学已经告诉我们,根本就不存在精确无误的天气预 啊。
以上
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
北京开始进入多雨的季节了
出门还是带上把伞比较安全呦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