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我经常发现,一旦有工作空闲,有的同事就会捧着智能手机,目不转睛盯着里面的娱乐视频、明星轶事、影视 道、直播表演这些娱乐消遣内容,乐此不疲。一旦公司领导安排了新的工作任务,嘴上答应着”是”,其实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我观察发现:这种情况下,虽然一天工作8小时,甚至再加班2小时,如果仔细复盘,其实并没有真正完成多少实际工作量。长此以往,工作年限不短,但实际能力并没有增长多少。
这种现象使我想到了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创造的词汇——tittytainment”奶头乐“,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避免情绪失控,方法之一就是制造”奶头”、喂之以”奶头”——给他们提供令人陶醉的消遺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 络、电视和游戏,用这些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注意力,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改变和提升自身。
斯坦福大学教授克利福德·纳斯也发现:一旦我们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我们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习惯。如果我们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都是参与 络游戏、观看偶像剧、谈论明星轶事、追逐真人直播等大众娱乐节目,那么我们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这种现象,克利福德·纳斯叫做”心智残疾“。
那么,我们怎样避免”奶头乐”导致的”心智残疾“呢?
为此,卡尔·纽波特提出深度工作的理念: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地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用公式表示如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如果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随着 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度工作能力创造的价值也日益提升。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把它内化为工作、生活核心能力的人,更容易在职场上快人一步取得成功。
那么,我们怎样进行深度工作呢?
1.选定你的深度工作类型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首先要找到我们自己的深度工作类型,形成惯例和固定程序,就可以快速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
卡尔·纽波特把人群中的深度工作分为4种类型:
(1)禁欲型
禁欲型的人有明确而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从而使他们能够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迅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比尔·盖茨在担任微软首席执行官期间的”思考周”习惯就广为人知。在思考周里,他会暂时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责任,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深度思考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务。正是在一次思考周中,他提出 络将成为行业的主要动力这一著名论断。
2007年初冬,J.K.罗琳正努力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第7部:《死亡圣器》。她的压力很大,因为这本书要串联起此前的6本书,满足数亿粉丝的期望。罗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达到这些要求,但是她发现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家庭办公室中,越来越难以做到全神贯注了。
J.K.罗琳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我正在努力完成《死亡圣器》的过程中,有一天擦窗户的人来了,孩子也都在家,几只狗也都叫了起来。”
干扰实在太多,于是J.K.罗琳决定做一点极端的事情:她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
她解释说,”……第一天的写作完成得非常顺利,于是我就不断回来住到这里……最后在这里完成了《哈利·波特》的最后一本书。”
当我们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时间、精力投入,就提升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降低了大脑继续分心的本能,更容易激发创造力。
(2)双峰型
双峰型的深度工作是把个人时间分成两块,一段是深度时间,明确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是肤浅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
在浮浅时间里,不要求专注,只要满足需求即可。
比如,按周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余下的时间为开放时间;如果按年划分,可以选一个季度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例如很多做学术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间完成重要学术研究。
(3)节奏型
节奏型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认为,养成有规律的工作习惯非常重要,他每天清晨4-5点起床,晚上10点之前就寝,过着简单而规律的生活。一天之中,清晨起床后的几个小时,是他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他会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深度工作,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写作。接下来的时间,处理那些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傍晚以后进行休闲消遣,读读书,听听音乐,放松精神,然后早点睡觉。
这种节奏型生活帮助村上春树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作品。
卡尔·纽波特的叔叔约翰·保罗·纽波特曾经和沃尔特· 艾萨克斯同租了一套夏季海滨度假房,他这样描述艾萨克斯的工作习惯:
“一直都很令人惊诧……他会退回到自己的卧室,用上一段时间写书,而我们其他人则在露台或别的什么地方闲聊……他会在楼上待20分钟或1小时,我们能听到打字机的声音,然后他会像我们余下所有人一样轻松地走下楼……工作似乎从来都不会搅乱他的节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愉快地到楼上工作。”
2.深度工作原则
(1)习惯化
如果我们一旦形成固定工作习惯,一到时间,全身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协调配合,周围的人也对我们形成默契,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深度工作条件。
查尔斯·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期间,就保持着严格的工作安排。他的儿子弗朗西斯后来回忆,达尔文每天早上7点准时起床,然后去散一会儿步。接着他会独自用早餐,从8点到9点半在书房工作。之后的一小时用于拆阅前一天的信件,而后从10点半到中午又会回到书房工作。经过这样一段工作之后,他会沿着既定的路线,从花房开始,沿房子周围的路走圈,深入思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想法,直到想出满意答案才停下来。
●我们可以先选定一个适合深度工作的环境。比如写作时,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还可以在房间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
●建立规则和程序,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 络,或设定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的规则。
●还可以经常复盘工作成果,不断优化深度工作的方式,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习惯。
(2) 二八定律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反而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这20%,就在我们的深度工作中产生。
比如智能手机,与其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在娱乐内容而乐此不疲,不如利用其中的高效学习软件进行深度工作。
例如,我的职场领域写作目标:写作精美深刻的职场故事,重塑人们的职业与生活理念,实现人生价值。
支持这个目标的主要活动如下:
●有耐心、有深度地进行研究,
●有目的性地深度写作,
●利用电子笔记本建立知识管理脑库。
下面这是我的手机版为知笔记的一张截图:
(3)规划每一分钟
我们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在笔记本左边的页面,写出一天的时间安排。
同样,在这个页面右边,把工作日的一天24小时划成方格,把活动放在这些方格中,每一个方格的最短时长为半小时左右。
如果不确定一个既定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可以先预估时间,然后在下面再多安排一个备用方格,如果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那么就把备用的方格安排做其他活动,比如说一些非紧急事务。
3. 训练深度思考力
(1)有成果的冥想
我们可以进行有成果的冥想,以深度思考引领和支持深度工作。
当我们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比如散步、慢跑、淋浴、听音乐时,可以不断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定义明确的问题上,深入研究,提高专注能力,增强心智的专注能力。
我在写作中遇到瓶颈时 ,会去小区公园散步,同时集中精力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是素材不足,还是结构不清晰,或者是案例不丰富。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思考,找到瓶颈以后,再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写作就容易继续进行了。
(2)训练想象力
我们的大脑不擅长记忆抽象的信息,而是擅长记住图像化的场景,这种能力运用在深度工作中,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
很久以前,有位教书先生,很喜欢到山上找庙里的和尚喝酒。他每次临行前留给学生的作业都一样:背诵圆周率。开始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学生灵机一动,想出妙法,把圆周率的内容和老师上山喝酒联系起来,编了一段形象化的顺口溜: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
从此以后,学生们人人都背得滚瓜烂熟。
关于这种想象力与专注力的训练方法,美国记忆力大师罗恩·怀特建议:
可以从自己的房间开始训练。首先穿行自己家里的房间,在大脑中建立一个影像库。可以先从正门进入,穿过玄关,进入浴室,出浴室门后再进入客房,进厨房,然后再进入地下室。记下我们在每一个房间里所看到的图像。
一旦我们可以轻松回忆起这些熟悉地方的布置,那么就让大脑记住每一房间的10件物品,先选择大件物品,比如说桌子,床柜。接下来,为每一房间的这些东西排列顺序。比如说,在玄关,可能看到了正门门垫,然后是门垫旁边的鞋子,然后是鞋子上方的长凳,以此类推。
这种方法即可以训练想象力,还能训练专注力,也能增强记忆力。
4.注意事项
(1)减少对分心事务的依赖
我们的大脑有个脾气:不能忍受缺乏刺激——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比如我们周围充斥的各种娱乐信息,使我们轻易地从工作转移到消遣。
卡尔?纽波特告诉我们:与其吃力地从分心中抢救时间来专注,还不如从专注中规划出偶尔的分心。
例如:预先计划好使用 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 络。可以在自己工作的电脑旁边放一个笔记本,在上面记录下一次使用 络的时间点,在那个时间点之前,无论面对哪种诱惑,都不能触 。
(2)用 络来学习而非消遣
交媒体有个特点: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心里总是很痒痒,总是忍不住去浏览 交媒体的内容。
我们发布在 交媒体的内容,总会吸引到人们的注意力,期待点赞或评论。驱动这些行为的潜规则,就是互利原则——我们可以得到朋友或听众的注意力,也慷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给他们。
因为动动手很容易,你”点赞”我更新的状态,我也会”点赞”你。这种”协议”给人们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尊重的假象,满足了人们在现实中渴望却不容易得到的自尊。
如果我们没有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给自己安排任务,这些 交媒体总有诱惑力,我们往往难以进行深度工作。
如果我们想抵御娱乐 站对时间和精力的诱惑,那么就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体验到更深层次的价值观。
我给自己安排的任务是每周读1本书,写1篇书评,每读完3本书,写1篇读书心得,链接志同道合的人抱团取暖,共同成长,深化我的职场心理专题研究。
5.罗斯福冲锋
传记作家埃德蒙·莫里斯统计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哈佛学院的学习安排,发现他的兴趣包括拳击、摔跤、健身、舞蹈课、诗歌阅读和他毕生所爱的自然学,为了开展这些课程外的爱好活动,罗斯福不得不大大缩减本应该用在学习主业上的时间。
根据西奥多·罗斯福当时的日记和信件,埃德蒙·莫里斯推测,他每天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按常理推断,罗斯福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惨不忍睹,但事实相反。他虽然不是班里的尖子生,但成绩也不赖:在大一的7门课程中,他获得了5门优秀。
对于”罗斯福悖论”的解释就在于他处理学业的独特方式。他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4点半这8小时内,预留出时间给背诵和班级课程、体育锻炼(通常是1天1次)以及午饭。余下的时间全部用于专注学习,通过在这8小时内只攻读课业,并以深度工作攻读,他可以实现最高效的时间利用。
其实,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经常像罗斯福一样发起冲锋。针对一项紧急且重要的深度任务,首先估算出完成时间,然后设定一个截止期限,留出的时间远远少于估算时间,然后在手机上设一个倒计时。
此时此刻,解决深度任务的方法只有一个:高强度工作——不查收电子邮件,不做白日梦,不浏览娱乐 页。就像在哈佛的罗斯福,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我们用自己不懈的精力解决了任务。
深度工作需要专注的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职场人的舒适区。每一次的冲锋,都是一个抵抗新奇刺激的过程,抵抗这种冲动的实践越多,我们的深度工作能力就越强。
当我们应用以上这些策略实践以后,随着深度工作体验加深,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投入到生活中的积极消遣中,比如欣赏交响音乐、吟诵唐诗宋词、练习书法绘画、学习舞蹈唱歌、结交志同道合的同频人士等等这些促进心智成长的活动。
物以稀为贵,当很多人深陷娱乐型”奶头乐”包围之中时,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在职场上就能先声夺人,在同样的时间条件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工作和生活的一张一弛,相互促进,充分享受美好的人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