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就冲浪,手机常相伴”,边吃饭边玩手机好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而民以食为天,手机这块薄薄的“砖头”,没成想能把这片天砸一个大洞。
随之砸下来的,就是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脾胃不堪一击,心神脱轨,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脸色差、反流性食管炎、三高、肥胖……并埋下了严重疾病的地雷。
事态若继续发展,估计女娲也无力回天。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看到的两个问题。
对吃,越来越不敏感
现在温饱都不成问题了,反而“不知道吃什么好”成了问题。
如果一说起吃的,就为选择犯难是你的生活写照,那可千万要注意了。
问题不在于现在食物可选择的太多,也不在于你变得清心寡欲,根本的问题在于,你的身体感知正逐渐变得迟钝、麻木,这种状态就像是你的“味觉感知系统”步入了“老年痴呆”状态。
你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适合吃什么,不适合吃什么,身体都会通过大脑和感知告诉我们。
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食欲。
比如有的人一怀孕,就很想吃酸的,酸入肝,肝主升发,生命的成长发育需要肝气“促生长”。
再比如说,很多小朋友都爱吃甜食,孩子本就脾弱,甘甜入脾,撇开量的问题,这个爱好就是本能。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人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对食物的感知会有偏差,想吃某种东西的欲望值会被拉低。
似乎玩手机已经跟吃饭喝水一样,成了我们生理需求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饭可以不吃,手机不能不看。
我们总是吃着吃着,习惯性地把手靠向手机,解锁密码,滑动屏幕,不自觉地打开某个软件,继续滑动,当我们晃过神,意识到这个行为时,可能已经盯着屏幕冲了45秒的浪了。
吃饭越来越不专心,也很久没有想吃一样东西的冲动了,有多少人吃饭就是为玩手机充电……
越是这样麻木,就越吃刺激味蕾的厚重食物,好像是想给自己清醒一下,想借此挽救。
但当习惯了这样的刺激,我们就想寻求新的东西来刺激味蕾,慢慢地,添加剂、调味剂添加越多,食材越失真,也就与身体感知越离越远了。
对疾病,越来越敏感
一方面,你不专心吃饭,用餐时,分了神给手机上的段子、视频、聊天等等,你的眼睛跟筷子不在同个频道上,“自我填鸭”,夹上手就吃。
无法专注下来感受身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遵循身体反应来“挑食”,更没有心思观察食物摄入后的反应,比如一点点的胃肠反应、轻微的瘙痒、无故打了个喷嚏等等,后面可能会演变成敏感性疾病,比如皮肤敏感、鼻炎加重等。
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有气血才能推动阳气的煦化。
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即便是精心制作的,即便富含营养,只要它不是身体当下所需要的,那就是多余的,囤在体内代谢不走的就是垃圾,没法生成气血。
另一方面,目开窍于肝,久视伤血,电子产品观看久了,败气血之余,肝郁气滞,血不得畅通,久而久之就成了淤血,引起一系列衰老问题。
脾胃也是非常敏感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人在集中精力思考或精神压力较大时,植物性神经功能受到压抑,消化道血液供应减少,胃蠕动就会减慢。
我们心思全在手机上,思则伤脾,加上大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劳累过度,脾胃运化容易失调,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
特别对于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来说,吃饭快,入口食物团块的体积大,食物没有经过仔细咀嚼,易对食道等消化道产生较强的机械刺激,时间长了会引起消化道损伤甚至其他病变。
我也时常在 交平台上看到圈友分享的“真香定律”:一个人吃饭,刷着手机,时间慢慢过,没有束缚,慢慢脱离了群居生活,享受着独一份孤单,真香。
然鹅,你的嘴巴可不享受孤单,它寂寞了,需要找慰藉。
所以,在煲剧的时候,我们的嘴巴想吃点零食,在玩游戏的时候,手会不自觉地往吃的靠拢。
都说“骗人的嘴”,但此时它很诚实,徐文兵老师提过,这种想吃叫做“饥”,不是真的肚子饿了,它是精神上的饥饿与不满足,由此看出,你的内心不是真的享受独居生活。
如果吃饭时眼睛一直盯着手机、电视、便无法体验到饥饱,常因此而吃多。
我有一个朋友,她本不爱吃西瓜,但有一天她跟我说,自己刷着手机视频,手边放着一盘西瓜,一边刷着,一边吃着,突然,手上空了,西瓜给她吃完了。等她反应过来,整个人惊呆了,然后肚子开始发胀发疼,嘴里一直泛水逆。
她由于感知太慢,吃得太快,在手机的陪伴下吃了3斤西瓜……
欧洲商业管理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调查指出,美国人习惯边看电视边吃饭,一般“电视节目结束就不吃了”,而法国人多选择“吃饱了就不吃了”。这一差异使同样爱吃奶酪,甜点等高热量食物的法国人,超重人口比例不足美国人的一半。
即使吃饱了可能你也感觉不到撑,就会不自觉地继续吃。积食、小肚腩、肥胖、三高等问题就会相继而来。
吃饭仪式感
仪式感这个词是最近听到的,人们越来越讲究吃饭的仪式感,可能是饭前拍一张美照,也可能是上个餐馆,点上精致的饭菜。
我起初并不以为然,深觉矫情,但我得到了深刻的领悟,吃饭,真的需要仪式感。而小素认为,不同于现在的“手机先吃,照片先上”,好好吃饭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的仪式感。
遵从身体的味觉感知,对食物的尊重和日常的信仰,心无旁骛,好好吃饭,专心吃饭。
01心无旁骛
天大的事,吃完饭再说。从前车马慢,吃饭慢,但是人很容易满足。我们关闭手机电视,不要想着今天的策划书,也不要想着明天的安排,把专注力力放在咀嚼这件事情上,“神”内收,比如我们知道感知到食材里有梅子,嘴巴就会泛酸,我们感知到米饭里微微的甜,把感知升级放大,更好地把食物带给脾胃去运化。
蔬菜,肉,坚果,也是一样。
顺应身体的需求,去夹每一口它需要的饭菜,食材与津液的融合慢慢化为营养,充分吸收,感觉到饱欲,就会停下来,不会摄入过多,给脾胃和心脑带来负担。
心无旁骛,认真吃饭,也是“独立守神”的意思。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形病。守住了神,也就意味着制约了病。
02尊重食材
络上的真真假假让你沉迷,餐桌的饭菜也是真真假假,在厚重调料的掩盖下,店主就看准你不懂分辨食材好坏。
《中庸》:“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广府人很追求鲜,因为它最能体现原汁原味,也最能体现心之所向,健康所需。天然的食材会让我们在仔细尝味道的时候做出判断,这个食物是不是身体需要的。
干净的食材,没有过多的油盐,没有过多的煎炸加工,尊重食材,细细品尝它原本的味道,让酸苦甘辛咸通达你的脏腑,清理痰,湿,淤等垃圾。
我觉得干净纯粹的白馒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高筋面食带来的那种劲道的甘甜,也能带来脾的力量,入口就能生出津液。
自己动手做一次馒头,让自己投入这一过程,用心和面、发酵、揉面……
成品出来后,一点点掰开,慢慢吃,慢慢嚼,感受馒头补虚、助五脏、厚肠胃、益气力的功效。
手工馒头
【材料】:面粉500g、酵母5g、水250g。
【做法】:
1.酵母加入水中,搅拌几下,静置十分钟,酵母会自己溶解;
2.将酵母水倒入面粉中,用筷子搅拌成面絮(如果面盆底部没有多余的干面粉,水量正好;如果有干粉,就额外加点水);
3.将面絮揉成粗糙面团,用东西盖住(可以直接用面盆扣住),放置30-60分钟;
4.揉成光滑面团,将面团分成小剂子,将小剂子滚圆;
5.将馒头放进蒸锅(为了防粘,可以在蒸笼上刷油,或者垫上油纸);
6.盖上蒸锅盖子,饬发到变成1.5倍大小;
7.开大火,蒸锅冒气后转中小火,蒸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一日三餐,一心一意,饮食有节,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人体气血的充盈和协调,避免五脏功能失调。
所以,吃饭三心二意的人们,请回头是岸,好好吃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