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多款APP被疑窃听:成本太高,企业应不会冒险

近日,有国内媒体称耗时3个月测试发现多款手机APP疑似通过“窃听”用户对话,精准推荐广告。随后大量 友也反映自己的相似经历,美团、饿了吗等多款APP再陷“窃听门”。

资料图:手机上的APP。

对此,百度回应称,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阿里巴巴则表示,绝不会采取不合法、不合规的手段采集使用用户信息。目前,包括美团、饿了吗、今日头条在内的各大 络平台悉数回应:不可能。

手机APP是否存在“窃听”的可能。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通过手机APP进行“窃听”的技术目前是可以实现的,但通过语音获取用户信息,进而转化成商品推荐,技术及商业成本均太高,对于企业而言,并无驱动力,企业应该不会这样做。

实际上,手机APP“窃听”的说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16年,英国媒体就曾 道称,怀疑Facebook通过手机“窃听”用户谈话,从而达到广告精准推荐的目的。随后,中国的今日头条、百度等互联 公司APP也相继被曝出“窃听”用户。

“科学的方法应是做软件行为分析和数据流量分析,通过监控录音接口直接查看APP的流量调用情况,而不是通过用户聊天测试这种不科学的方式,”知名 络安全专家李铁军表示,至今全球没有一个安全厂商的研究人员分析出某个中国商业公司的APP在实施“窃听”行为。

络安全专家认为,不考虑其他商业因素,单纯从技术成本角度,商业公司确实没有驱动力去“窃听”用户。

首先是流量成本,手机用户的声音需要上传至服务器处理,即使每天只采集8小时,每天消耗流量至少50M,一个月就1.5G,流量成本太高;其次,收集的语音需要转化成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才有价值,单个用户8小时的语音去调用各种复杂机器学习模型,声音转文字、语义分析、意图判别等,单服务器的计算成本,几亿用户一年需花费上千亿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9年2月26日
下一篇 2019年2月26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