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用破亿手机销量下战书!小米能否成就2018年最大IPO?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英文版APP现已上线,年度订阅用户每周直播科技英语讲堂,还有科技英语学习 区哦~)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木马屠城,希腊人躲在巨大木马的肚子里头,巧妙的进入特洛伊城,成为希腊人得以攻下特洛伊城的关键。这个战略,小米应该很清楚,恰如那只腹有乾坤的木马一样,小米在手机的背后已经布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链统

小米早已不是一家手机公司”,这是行业人士对现在的小米最多的评价,过去的小米以手机崛起,现在卖耳机、电视、空气清净机、扫地机器人、电饭煲等等,从手机到白电、到生活用品、平衡车轻型交通工具应有尽有。当然,小米想的不是屠城,它瞄准的是用户的时间。

这是什么意思?现在的科技产业,很多公司都在想一件事:如何在用户每天有限的 24 小时里尽可能抓到最多的时间,就算在这一段时间里,你不是独占消费者的时间,而是与其他人分享,但只要你能挤得进去那有限的24小时,独占也好、分享也霸,只要消费者在你身上花了时间,就有机会能从他们身上挣到钱,而且用户停的时间越久,你挣得越多。值得注意的是,一天24小时看似是有限的时间,但如果用同时多工来想,你会发现,一天可以占有消费者的时间其实不只24小时。

“占据消费者的时间,就能赚到钱”,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基于这个概念,特别是看到苹果iPhone的成功,让很多人挤破了头去抢手机这个入口位置,手机抢不过了,看到iPad的出现,又有一些人去抢平板的机会,然后是被称为 “家庭娱乐中心”的电视,于是就有了联 电视、智能电视的热潮。但这些抢的都是佔据消费者时间的 “唯一”与”主要”,但这就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场,在一个消费者身上抢赢了还不算赢,因为只是在被列强割据市场分额下的某一部份的 “唯一”与 “主要”。

但从消费者身上挣得更多时间、就有更多机会赚到钱这件事,重点不在于成为唯一与主要,重点是你分到多少时间,而时间是可以累加的,这样算下来的时间数量,远比成为唯一与主要更为可观。从早上起来用咖啡机煮咖啡,中午用电锅煮饭,出门记得带著充电宝、平衡车,当然还有计步用的运动手环,仔细算算,这些东西加总起来佔据甚而影响消费者的时间有多少?会比一支手机、一台平板、一台电视少吗?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应该没有那么困难,不只你我算得出来,雷军更是早就算得清楚、也想得清楚,而这就是小米过去2年做的事。

讲一个真实的场景,就在去年的一个大会上,雷军应邀出席演讲,主持人在介绍雷军上台时为了炒热场子,问在场的人说: “在场用小米手机的人举手”,现场稀落的举手景象,立即让场子尴尬了起来,当时DT君就在想: “这主持人应该问的是,在场用小米手环的人举手,那场面可就绝对热闹状观了”。 后来上台的雷军并没有受到前头尴尬场面的影响、依旧侃侃而谈他对未来互联 、新零售的看法,事后回想起来,雷军当时心里面可能正在暗笑: “谁跟你争那一时的手机,小米要争的是比一支手机更多的东西。”

过去 PC 时代,消费者工作、娱乐每一天停留在计算机、笔记本的时间至少超过 8 小时,进入移动互联 时代后,智能手机取而代之,那么,下一个能占据消费者时间的载体或平台会是什么?就是众多科技公司想找出的答案。目前看来,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串起多种物联 服务的模式,获得了认同。

例如,苹果以 iPhone 为核心,串连生活相关的硬件如 Apple Watch、Apple TV 、智能音箱 HomePod、符合 HomeKit 规格的智能家居装置,并配合串流音乐、支付、符合 HealthKit 的健康照护应用等服务,或是未来的增强现实(AR),为的就是要全面包围消费者的生活。当用户的 24 小时扣除掉睡觉时间,如果都被你狭持了,那你就能称王。另外,越来越重视硬件、推出越来越多硬件的 Google、亚马逊也是在走这个路线。

这个模式听起来是否感到很熟悉?是的,小米。

通过米家 APP,你可以用手机开启扫地机器人、开空调、还可以看家里的监控录像,或是用小米 AI 音箱,叫小爱同学播音乐、控制许多设备。就这样,串起了用户的多种生活场景。

图丨米家 APP

一位跟小米有多年商业合作的资深电子业人士向 DT 君这么说:“小米手机出货量虽然没华为多,但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力那是超过华为的,小米想的是融入与人最紧密的关系,在国外,有一家公司在这个方向做得很好,那就是苹果。”

超级独角兽值 500 亿美元被打脸

2014 年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 6112 万台,拿下中国出货量最高的手机厂商宝座。同时,小米在完成了一笔 11 亿美元的融资后,估值达到了 460 亿美元。小米第一次崛起的原因有很多种版本,DT 君觉得最靠谱的原因还是中国正赶上智能手机热以及互联 热,其轻资产、互联 销售、高性价比的“小米模式”刚好命中了时代的核心,成功爆红

但没想到登峰之后随即走下坡,背后的原因包括竞争对手增多,以至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加上互联 模式新鲜感消失,吸引力降低,小米模式的失灵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经过两年的沉淀,整个行业再见小米容光焕发。

在 2017 年圣诞节前夕,外电更指出小米 2017 年营收可达 170~180 亿美元,超越先前预期约 18%,全年净利至少达到 10 亿美元,而且看好 2018 年发展,预估全年净利可望倍增至 20 亿美元左右。

或许是想趁着业绩及价值回升,市场盛传小米有意在 2018 年进行 IPO。因小米是超级独角兽(mega unicorn)名单中的一员,《路透 》就 道,一些投行评估小米 IPO 的估值有机会高达 1000 亿美元,《彭博 》则援引为未具名知情人士说法,指称小米将寻求至少 500 亿美元的估值水平。但小米是否真值 500 亿美元的价值,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彭博 》旗下的 Bloomberg Gadfly 技术专栏作家 Tim Culpan 就站出来打脸,“如果说过去六年来,有一件事情一直跟着小米,那件事就是质疑(question)……2018 年手机出货量目标 1 亿台似乎遥遥无期,这只不过是雷军 2015 年的目标….. 如果小米很难通过风投获得 500 亿美元的估值,那么恐怕得进行一场奇妙的路演才能获得这样的 IPO 价格,”Tim Culpan 句句犀利。

假设小米真以 500 亿美元的估值 IPO,那将会是近五年来排名第五大的 IPO 案,前四名分别是阿里巴巴、Facebook、日本邮政银行(Japan Post Bank)、日本邮政控股(Japan Post Holdings)。另外,过去五年来前 15 大 IPO 案的中位数大约是 40 亿美元。

一核心、两支箭

先撇去小米究竟价值多少钱这个问题,这几年想要扭转衰退势头的品牌并不多见,而小米确实对外展示了有机会二次崛起的迹象。根据调研机构 IDC 全球手机出货量 告显示,小米在 2017 年第 2 季重新回到前五名,第 3 季更展现高成长,单季出货 2760 万台,年增长率超过 100%,是前五大品牌成长最多的公司。

为什么小米能够重新向上,相信是许多人好奇也在研究的事。DT 君认为,小米做的事就是改变了战略:以包围用户的生活圈做为核心战略,再射出两只箭以快速调整企业体质,一是改善供应链,二是线下渠道的全面展开

图丨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从 2011 年就开始推广他的“小米生活”理念,他曾多次公开表示,要成为科技界的“无印良品”。2014 年小米成立了专门的硬件投资基金,还找到了纪源资本和晨兴创投这两个盟友,再加上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这笔资金的总额虽未公布,但是应该达到了数十亿美元。

这对于小米来说不是小数目,2015 年小米又往其中狠砸了一笔,该企业作为领头,联合三家机构向平衡车设计企业 Ninebot 投资了 8000 万美元。在投资的同时,小米甚至还花大价钱收购了平衡车鼻祖 Segway。可见小米已经是“陷阵之志,有死无生”了。

图|2017 年第三季全球手机前五大公司

除了平衡车以外,还有小米手环。小米曾于 2014 年下半年,以实验为目的发售了第一代小米手环,当时的售价为 79 元。这个发售的时间和售价,刚好与 bong 公司的第二代 bong 手环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局势。

手环对于小米来说是一个实验产品,bong 手环则相对技术成熟,而且小米的主线毕竟是手机销售,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小米都没又太大必要跟 bong 硬碰硬。可到了 2015 年,小米丝毫没有退后的意思,反而推出了包含心率检测功能的小米手环 1S。到了小米手环 2 的时代,还将原来的 LED 屏替换成了 OLED,同时增加了震动和触摸屏功能。

图丨小米手环 2

这是小米生态链中最具代表的两个产品线,Ninebot 后来成为了独角兽,而小米手环在 2017 年 8 月取得全球智能手环销量最高的宝座。然而在这之中也没有什么大道理,首先是硬件市场虽鱼龙混杂,但是没有地头蛇,更没有三座大山,小米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从而提高了投资回 。

从 MIUI 到小米手机,再到小米生态链,推出耳机、充电宝、平衡车等,先画起用户生活圈的第一圈,接着又进入家电领域,卖电视、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这就画起了第二圈,“因为有众多的小米生态链公司成立,让小米在前几年光景很不好的时候,还是有其它的产品可卖,帮助它的声势不至于完全没落。”行业人士道出重点。

这也是小米跟其他手机公司最大的不同处。苹果虽有更庞大的生态链,是以软件及 APP 为主,对于硬件苹果还是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不可讳言,因为苹果对于硬件的要求相当高,不可能愿意采取小米这种类似大同盟贴牌的方法

一家公司的外围产品多到令人眼花聊乱,难免总给人一种发散、失焦的感觉。谁也没想到小米的模式却成功奏效。

图丨小米百货

行业人士指出,生态链中的每一家公司对应产业趋势都是独立的,每一个核心跟营运都是自己管理,所以大家想的都是把产品做好,卖得好才能赚到钱,合作方式有买断模式,也就是小米跟生态链公司谈一笔价钱,直接把货买下,通常毛利率通常会较低,或是对分模式,卖出一个产品就获利对分,毛利通常较好但库存风险较高。而且生态链里的硬件也能互相拉抬,例如用户走进小米之家,原本只是想买个智能插座,看着扫地机器人也不错就一起买了,就是这种鱼帮水、水帮鱼的模式,创造了从量变变质变的效应。

改善供应链

过去小米强调他们的运营理念:“不建工厂,不做线下渠道,不投放广告”。不过,小米在 2016 年召开了一次誓师大会。雷军在会上强调,他将接替小米联合创始人、供应链负责人周光平,直接管理手机产品研发和供应链。雷军的做法让人们难以相信他是一家互联 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做法更象是一家工业制造类企业创始人的行为,比如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鸿海董事长郭台铭。

小米是从做软件起家,旗下第一款产品为 MIUI,是基于 Android 定制的操作系统,2010 年 8 月时发布了第一版,可用于当时流行的绝大多数 Android 机型。隔了一年,小米宣布推出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机——小米 1,也就是这时开始,它才能被称为是一家含有手机业务的科技公司。不过小米的手机业务是不健全的,因其轻资产的运营理念,小米旗下没有生产工厂,他们将生产环节交给了代工厂,自己只负责设计和销售。

图丨MIUI 9

从企业基因的角度来思考,小米跟制造业其实关系并不近。但是随着硬件产品线的增加,供应链的管理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小米没有及时打出这张牌,那么其结果势必会供应跟不上生产的需求,造成龙头蛇尾的结果。

“小米的复苏可以说是生活圈+ RFID 模式开始发威了,”行业人士这么说,什么是 RFID 呢?

Repair:生产跟售后服务,从工厂阶段就要把产品做好;

Freight:物流,发货中心布得全面,尽量做到“要货就有货”,不再玩过去“饥饿营销”那套;

Integration:整合,从手机出发,整合越来越多的硬件;

Dealer:经销,小米这两年卯足劲开线下渠道,“这是展示功能大过销售功能,线下店布得越广,越能让大家认识小米是什么公司”。

积极布局线下通路

小米不仅开始管理供应链,还大步流星地走进线下。这一点小米其实是向 Oppo 和 vivo 创始人段永平在学习。OPPO 和 vivo 主打的就是线下,从三四线城市逐渐扩张到二线,最后挤进一线。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为两者带来了成功,2017 年 OPPO 以 19.5% 的保有量成为中国市场销量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

图丨Oppo 和 vivo 在一线以外市场攻城略地

这样的线下做法实际上非常适合小米,主要原因是小米对应人群在手机上的消费能力。同时,在二三四线城市推广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一线城市,不过转化率却明显高于一线城市。在这两者的催化下,小米迈出了他们线下的第一步。

雷军先前表示,小米体验店的坪效达到了每年 27 万元。苹果体验店的坪效大约是 40 万元左右,再结合小米和苹果的估值比后,每年 27 万元的坪效并不低,也难怪雷军总是把这个数字挂在嘴边。

线下店所独有的体验能力为小米的硬件生态链赋能,让其更贴近消费者。而硬件生态链本身货品种类多,反向刺激了线下店的消费能力。其实线下店体验也是一种推广,这一点苹果在许久之前就教过中国厂商们了。

图丨苹果体验店

消费是非理性的,当消费者习惯了指尖点击式地在线购买后,线下试用、试穿反而回归了原有的竞争力。再加上市场已从市场主导逐渐从卖家转向买家,越发表现出按需市场的特征,这种竞争力的二次增长,能极大提高消费水平。

雷军在去年中公开对外表示,小米手机 2017 年第二季出货量达到 2316 万台,销量和数量双双创新高,“这就是转折点,小米从此触底反弹,恢复高速增长”。而手机作为上述串起生活场景最重要的接入载具,绝对不可能放弃,因此雷军重提了先前全年销量要突破 1 亿台的目标,并预告将在 2018 年达成。

但智能手机已经是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连华为也开始出现疲态,华为轮值 CEO 胡厚昆在新年献词里回顾了 2017 全年华为取得的成绩,2017 年营收达到 6000 亿元,年成长率 15%。但这却是 2013 年以来成长力度最弱的一年,此外,2017 年智能机发货量为 1.53 亿台,也低于市场预期的 1.6 亿台。

图丨华为手机销量增长乏力

对手暂时性的成长趋缓,能否为小米带来可趁之机还不得而知,但是,小米也清楚光靠手机是不够的,雷军常把生态解释为“软件+硬件+服务”,在他的眼中,小米之所以要推出手机和各种智能硬件,是为了最后互相连接。

保持这种想法的企业不少,包括苹果、三星,甚至是 Google 持续推出 Pixel 系列手机,目前 Amazon 虽是以智能音响 Echo 作为与用户交互的工具,但这样的产品形态很难去和消费者习以为常的手机媲美。后者的功能强大,具备了与外界终端的交互能力,携带方便,可远程与生态圆环进行交互等,因此未来 Amazon 重返手机战场也是极有可能的事。

小米的1亿支手机出货量宣言,重点不在于1亿支,而在于要告诉所有人:”我不是在手机市场打输了才撤退的输家,我只是看到了其他人还没有看到的机会,所以,我先离席去抢好了位子”,而已经透过小米生态圈在用户日常生活中占好位子的小米,如今去而复返,一来是要证明自己的实力,二来就是用手机把雷军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给拼上,让手机与已然遍地开花的小米生态圈产品连接在一起。

对小米而言,下一步是什么?当然就是用服务赚钱,前面做了那么多事、占了那么多位子,都只是工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司盈利,当前的AI技术是一个新的切入点,这也是雷军在先前乌镇大会上欲言又止谈到小米今年推出AI手机计划的原因。

图丨雷军在乌镇大会上发言

整体来看,2018年会是小米非常精彩也非常关键的一年,如果真如外界所预期的,小米将在今年正式IPO上市,不论是500亿美元甚至1000亿美元估值的传闻,其所反映的都不是过去小米所拥有的 “互联 ”、或者是 “屌丝手机”概念,小米的高估值卖的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一个 “累计占据用户最多时间”的想像题材,最后市场会不会买单,就看雷军在历经之前几年的布局之后,今年要用什么样的应用服务或商业模式,拼上他的最后一块拼图,为小米千亿美元估值梦想开启新的可能。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

上一篇 2018年1月2日
下一篇 2018年1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