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苏州日 》的《苏周刊》上的“美食“专栏里与《纪念老陆》这篇随笔不期而遇的,那周刊大概相当于我们厦门的《海峡生活 》,与之相遇还是有点戏剧性的:朋友从苏州给我寄来两罐新春绿茶——“碧螺春”, 纸是被临时抓差,用于填塞包裹盒内的空挡,否则一方读者养一方 纸,我怕是一辈子也难得去浏览《苏州日 》的。于是奉献后的它难免有点蓬头垢面,且绝对满脸皱纹,让我的一双手掌背捋了又捋,才勉强捋平了那密布的褶皱。
其实这也是为文的老生常谈:好的表达携手好的内容,奇思妙想加上敢做敢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好比烹饪,主料与配料,当然还有火候,进而顺理成章颠锅上盘,一道佳肴浑然天成,让人的胃袋在期待中摇摆起来。我忍不住把文章剪下来,只是多年前的剪贴本却不知所终……
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文化古国,如今悼念亡人居然也模式化程序化格式化,除了追悼会就是座谈会,形式和首长讲话也是千篇一律,逼着人家在九泉之下也得个个正装笔挺,正襟危坐,所以这个放下身段的“烧一两道菜”属于“超级意外”,化为传播的文字自然鲜香四溢,独具“软实力”,我以为这样的滋味是对索然无味的“悼念软件”一种很有活力的反拨。
2009/2/12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