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滞后、监管暂无细则、工人流动性大……笔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装配式住宅的配套“软件”有待升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直言,推进住宅产业化还面临着一些发展瓶颈,推进需缓和有度。
技术标准滞后是装配式住宅规模化推广的一大拦路虎。传统施工方法,大到钢筋上下分配的比例、楼板荷载的具体重量,小到一个房间里面几个插座几个门窗,都有具体的计算公式。而装配式住宅的梁、柱钢筋如何配比,水、电设施如何安装等,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体系。
“近几年,上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一些规范、规程,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上海万科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王李果介绍道,上海地区的建筑和北方相比较,建筑外观、小区规划更讲究,在实际施工时需要多立面、结构复杂的构件,部分技术已超越了国家或上海地区的常规技术标准。因此,企业需要将最新技术上 至专家委员会、行政部门审批,周期相对较长。“装配式住宅需要建立、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突破性技术标准,才会让更多试点成果大规模推广。”王李果补充道。
预制构件在车间加工完成后,质量如何?需要向施工企业提供什么证书?因为没有细则,各企业靠自己的施工标准把握尺度。王李果介绍道,目前,上海已经出台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但还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监管层面略显粗糙。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开始实施,为装配式住宅的实施提供了工程设计和验收的技术支撑。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住房建设监管处副处长孙坚指出,从标准体系而言,还需不断研究加以完善,特别是要应对传统的监管措施不适应新型生产方式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施工图审查和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监督的具体监管要求。对于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也较低,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对于密封胶、橡胶条、灌浆料等技术要求过于宽泛,有待细化。
装配式住宅推广离不开施工人员,农民工升级为产业工人迫在眉睫。“以前,建筑工人流动性大,工程结束后,部分施工人员就地解散;每年春节后,部分工程又会出现用工荒,招不到适合的施工人员。”远大住工 上海 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毅介绍道。现在,经过培训后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还可以享受探亲假等各种福利。
目前,对农民工的培训由各个企业组织,合格证书也由企业发放,暂无统一标准和规范。王李果介绍道,如今,在建筑工地上,青年农民工越来越少了,留下干活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员,流动性还很大。随着装配式住宅的推广,产业工人的升级也迫在眉睫。
■新伟/文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