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 9月16日讯 老马 德国未来奖评委会本周三(9月11日)在慕尼黑德国博物馆遴选出3个本年度奖候选团队。进入最后角逐的分别是改善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医生、成功使产自二氧化碳的塑料有进入市场能力的化学家、以及以软件帮助企业最优化生产流程的信息学家。以下就是这3个候选团队的新发明。
德国未来奖每年评选一次
德国媒体 道,来自勒沃库森科思创公司(Covestro)的两名化学家和亚琛工大的一名化学教授共同证明,气候杀手二氧化碳可以成为生产塑料的原料。
这些发明家们在一个实验装置上证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生产出具工业规模、从而能进入市场的塑料。
这一新技术的基础是精巧设计的净气器,用它们可在耗费能源较少的条件下使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结合,形成多元醇脂,而这一塑料又可以继续加工,成为泡沫材料或硬泡沫、粘合剂或纺线。在这些塑料中,二氧化碳占比可达20%。
这是一个真正的新创企业:慕尼黑工大的3名毕业生组建的 络公司Celonis SE。他们的想法:企业应在软件的协助下实现”流程勘探”(Process Mining)。也就是说,软件分析企业的各种流程,并以图表方式显示。不论流程如何错综复杂,软件都能辨识并加以解析。此后,软件提供还能如何改善的建议。
他们提供的软件能够解决对迄今的流程分析软件解决方案而言非常典型的那些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关软件必须被设计成只适用于某企业及其IT环境。
新的”流程勘探”软件的新颖之处在于:它浏览来自各种IT应用的结果记录,然后,经由机械学习,识得可能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并用以 络为基础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也就是说,程序设计人员无需费劲儿教导软件该注意什么。
埃朗根(Erlangen)的西门子健康工程公司的一名专家、埃朗根大学的一名神经放射学家和海德堡癌研究中心放射部的一名专家发明了一种新颖的超高场核磁共振装置。与迄今使用的核磁共振设备不同,它不产生伦琴射线,因此,从医学角度看,危险性更低。
迄今的核磁共振装置提供的图像不够清晰,难以帮助大夫辨识出神经系统内的特定变化情况,比如,在老年痴呆症、癫痫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身上就常出现这样的变化。
这3位发明家因此将核磁共振装置的磁通量密度从3 T增加至7 T。这一来,身体组织内的高频质子就会非常活跃,使组织结构清晰可见。
这样的超高场核磁共振装置虽然以前就有,但它们极庞大、昂贵,只能用于基础研究。这3名发明家使这一技术也能用于医院。自2017年起,这台装置已被批准医用。
只不过,这3个被选为本年度德国未来奖获奖者的团队还得拿出点耐心: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将于11月27日在柏林宣布获奖团队的名字。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