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里都是‘望天田’,村民几乎就是靠天吃饭。这几年园区安装了现代化气象监测设备,不用出门,不用看天,随时了解园区内的土壤墒情、苗情长势、气候环境以及病虫害等,如果有大风天、下大雨天、强降温寒潮天气,村民手机都能提前收到气象预 预警信息和农事建议,大大避免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
顺着刘强的手指方向看过去,绿油油的麦田如罗似锦,到处洋溢着生机。不远处,气象信息服务站门前的大喇叭传来洪亮的声音:“预计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多云到晴天……”大田的一角,永城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一边和村农沟通,一边忙着调试实景农田小气候站。
“3月上旬,部分麦田出现了轻旱,小麦正值返青起身期,浇水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以往浇水全是凭经验判断,现在根据大田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测量的数据,开展一对一精细服务。”说话间,赵刚轻点手机上自动化操作灌溉系统APP,田间的固定喷头便开始工作。刷新电脑图像界面,清晰地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挂上了水珠。赵刚“炫耀”地说:“过去雇人浇地,每年都得花好几万元,现在雇人浇水的钱全省了。”
交流间隙,赵刚的手机收到一条信息,他打开一看笑着说:“气象三农服务群发来消息提醒了,要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喷洒农药,防治小麦条锈病。”
紧接着赵刚起身走到房间东头的气象服务终端触摸大屏前,他用手在屏幕上扒拉一下,一张色彩绚烂的小麦病虫害防治图谱便展现在眼前。
“在家看手机上的气象信息,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小麦生长情况、科学管理麦田。”演集镇时庄村村民李士伟说,这几年,村里高标准农田的优质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最高单产1300余斤,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
目前,永城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万亩,进一步支撑粮食生产高产稳产,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及图片源自用户投稿,如本站任何资料有侵权请您尽早请联系jinwei@zod.com.cn进行处理,非常感谢!